——西工大学子数字妙笔“活化”陕甘边、耀州窑文化密码
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叠加,更是文化内涵与现代技术载体的深度融合。近日,西北工业大学“数字赋能红色记忆・智创激活古镇新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及陈炉耀州窑的实践中,探索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激活红色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命力。
数字化红色文化:让历史更鲜活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文化精神与时代的融合。面对“如何让00后真正理解照金精神”的课题,队员们摒弃了传统的文字解说模式,创新性地设计了Minecraft数字复原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队员们通过构建虚拟场景,深入研究历史遗址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细节。红军会议室的桌椅摆放如何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兵工厂的工具陈设又如何反映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些细节的数字化呈现不仅让参观者体验到历史的氛围,也让他们通过互动的形式理解历史的深层含义。虚拟场景成为了精神传播的立体教材,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让红色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生根发芽。
非遗数字化的现代转译
在陈炉耀州窑的实践中,队员们同样探索了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转译。面对复杂的制瓷工艺,团队选择将老师傅“凭经验控温”的技艺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模型。通过动画展示宋代刻花技艺中“刀刀见泥”的美学原理,团队不仅传承了技艺的核心参数,还揭示了传统工艺背后的科学智慧与美学追求。
这种“技术考古”式的数字化实践,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开辟了全新的视野。通过数字化手段,传统工艺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中的操作,而是通过数据和动画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进而推动非遗文化的普及与保护。
技术赋能背后的文化自觉与边界意识
随着实践的深入,队员们逐渐认识到,数字化不是文化传承的“万能钥匙”,技术赋能必须建立在对文化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调研时,当地专家的建议让我们反思:“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技术应用都应围绕这个核心,而不是喧宾夺主。”
这番话让我们确立了“技术谦逊”原则——所有数字化手段都必须服务于文化内涵的表达,而非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在陈炉耀州窑的实践中,当我们提出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瓷坯时,王师傅的顾虑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技术的边界:“机器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形状,但做不出手作的温度。”这促使我们反思,哪些传统工艺是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改进的,哪些则必须保留人文价值。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最终选择了“人机协同”模式,结合数字技术与手工艺人独特的创作方式,既保证了瓷器的标准化,又保留了手工制作中的艺术个性。这种平衡的智慧,正是非遗数字化必须遵循的辩证法。
展望未来:让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
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对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字化不仅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它能够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无论是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复原,还是非遗技艺的现代转译,数字技术都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在数字化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将更多的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年轻一代。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不仅能保存和保护传统文化,更能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西北工业大学“数字赋能红色记忆・智创激活古镇新生”暑期社会实践队
文:腾红磊 王红涓 张睿华
图:王宥泊 牛中义
审核: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