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承节气文化,创旧物新生

2025-09-18 08:47:2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2025年7月17日至1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京的金磁社区开展了有关节气文化和旧物新生的活动,精心设计了融合传统文化与生态教育的四门特色课程——“节气文化探秘”、“变废为宝巧手行”、“旧物新生创意坊”和“植物拓染留自然”,带领社区小朋友参与了一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意义的别样活动。

节气智慧润童心:识大暑,品民俗

7月17日恰逢大暑节气前夕,团队精心策划的“节气文化探秘”课堂应景而生。团队成员首先通过生动的PPT演示,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大暑节气的天文由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并阐释其作为一年中最炎热时期的特征。课堂重点聚焦于丰富多彩的节气民俗:“晒伏姜”的保健智慧、“吃仙草”(凉粉)的消暑妙招,以及“大暑吃凤梨”的独特食俗,引发了孩子们对传统生活智慧的浓厚兴趣。宋代诗人曾几的《大暑》和司马光的《六月十八日夜大暑》两首诗歌的诵读,更让小朋友们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到古人对酷暑的细腻观察与诗意表达。通过知识讲解与互动问答,抽象的节气知识变得鲜活,小朋友们理解了“热在三伏”的含义,也记住了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消暑良方。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互动。夏青文 供图

变废为宝倡环保:学分类,启创意

紧随其后的“变废为宝巧手行”课程,则将焦点转向现代生态议题。团队成员利用清晰的分类图示和实物模型,系统讲解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的具体区分标准及其重要性。小朋友们踊跃参与模拟垃圾分类小游戏,在实践中加深了理解。课程更着重介绍了“变废为宝”的多种途径:塑料瓶回收再造、厨余垃圾堆肥、废纸再生等实例,让小朋友们惊叹于废弃物的巨大潜力。在动手环节,团队引导孩子们利用收集来的干净瓶盖、纸筒、废旧布料等材料,发挥想象力,制作出个性笔筒、装饰画框等小物件,亲身体验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真谛。

旧物焕新显巧思:动手做,乐分享

“旧物新生创意坊”是废物利用理念的延伸与实践深化。团队鼓励小朋友从家中带来闲置的旧T恤、旧帆布袋等物品。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孩子们学习运用剪裁、缝补(使用安全材料)、绘画、拼贴等基础手工技巧,赋予旧物全新生命。一件件普通的旧T恤经过巧手绘制或裁剪,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个性环保袋;磨损的帆布袋被缝上创意布贴,焕发出别样光彩。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传递了“物尽其用、减少浪费”的可持续生活态度。孩子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改造成果,分享创作心得,现场充满了成就感和欢乐的气氛。

图为小朋友们改造旧物。李小冉 供图

植物拓染留自然:敲花草,印永恒

18日的活动以充满自然气息的“植物拓染留自然”课堂压轴登场。团队成员首先为小朋友们揭开了这项“敲敲留住花草影子”的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简述其从中国商周萌芽到唐代鼎盛的悠久历史。随后,团队成员详细演示了植物拓染的关键步骤:挑选新鲜多汁的叶片花朵(如枫叶、蕨类、格桑花)、明矾水固色处理、在棉布方巾上精心构图、用透明胶带固定、均匀敲打直至汁液渗透。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跟随指导,亲手挑选心仪的植物,在方巾上排列组合出心中最美的图案,然后用小锤子专注地敲打。随着胶带被小心揭开,植物的脉络、色彩清晰地烙印在布面上,形成一幅幅独一无二的自然艺术品。看着自己亲手将转瞬即逝的草木之美化为永恒,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惊喜与满足。正如课堂结尾分享的小诗所言:“它只需要内心一份对万物的珍重,一份手艺的真诚,便可将山水朗润,草木相融”。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植物拓染。夏青文 供图

绿芽初绽,筑梦未来

为期两天的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活动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环保理念相融合,通过知识讲授、互动游戏、动手实践等丰富形式,为南京片区的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与环保启蒙。团队成员在组织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孩子们在快乐参与中,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心底悄然种下了亲近自然、珍视传统、践行环保的“绿芽”。这场夏日的“七彩”之旅,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为社区注入了文化活力与绿色风尚,是高校学子服务社会、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次生动实践。活动的最后大家一起留影纪念。绿芽初绽,未来可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将继续深耕这一育人沃土,让文化传承的根脉茁壮成长,让绿色发展的嫩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守护童心筑梦,点亮未来希望。通讯员 施懿倩)

图为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的大合照。李小冉 供图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