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 “一路生花” 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安顺市紫云县、平坝区,围绕 “寻脉史诗亚鲁・焕新屯堡遗风,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主题,在紫云县猫场小学、打哈村、猴场镇及安顺平坝天龙屯堡开展为期 6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行动书写乡村服务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史诗寻脉 —— 传承亚鲁王文化,守护苗族精神根脉
《亚鲁王》是我国首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苗族“文化法典”,2011 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此次“一路生花”实践团围绕亚鲁王文化“活态传承与价值转化”,到紫云县打哈村与猴场镇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文化挖掘与保护。实践团先到研究中心,在馆长讲解下学习史诗知识,队员边听边记、提问,感受非遗厚重。接着深入打哈村,走访村民与“东郎”,记录吟唱、完成转录,拍摄文化符号、梳理故事,形成《亚鲁王文化符号图谱》。为让文化“走出村寨”,实践团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光文化广场举办“亚鲁王史诗分享会”,队员解读内涵、发放折页,吸引学生参与。学生感慨了解到《亚鲁王》价值,被“东郎”精神打动,坚定保护非遗决心。
实践团成员在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学习
实践团走访打哈村 “东郎”,记录史诗传承现状
“亚鲁王史诗分享会”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遗风焕新 —— 活化屯堡文化价值,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安顺平坝天龙屯堡是明代军屯文化活态遗存,其地戏等民俗文化被赞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实践团围绕屯堡文化“体验传承与文旅适配”,在天龙屯堡开展“体验 - 调研 - 献策”行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结合。在天龙屯堡地戏传承基地,实践团观摩地戏队《三国・长坂坡》表演,记录“脸子”雕刻技法,还跟传承人学“脸子”绘制并完成多个面具半成品。为了解屯堡生活智慧,实践团走访5户原住民家庭体验民俗,学“凤阳汉装”制作、参与“鸡辣子”制作、调研“金包银”石头建筑,记录内容、绘图并分析。结合调研成果,实践团设计“天龙屯堡1日研学路线”,制定行程流程,撰写《天龙屯堡文旅融合发展建议》,让屯堡文化重焕生机。
实践团观摩天龙屯堡地戏表演
队员学习屯堡地戏 “脸子” 绘制技艺
实践团深入屯堡原住民家庭进行调研
艺启童心 —— 赋能乡村儿童美育,用艺术点亮梦想
实践团“美育教学组”队员在紫云县猫场小学教室开展艺术课堂,让学生听故事并用沙子画心中英雄。实践团以“艺术教育 + 文化浸润”理念设计课程,填补乡村艺术教育空白。在“红色故事 + 亚鲁王故事”双主题课堂,队员用绘本、动画辅助讲解互动,引导学生理解爱国等精神;针对苗族学生多的特点,用苗汉双语讲亚鲁王故事助其建立文化认同。课后分享会上,学生踊跃表达心中英雄形象。沙画艺术体验课按“基础技法 — 主题创作”教学,先教“铺沙、漏沙、刮沙”技巧让学生练习,再引导学生以“美丽家乡”等为主题创作,队员一对一指导。实践团评选10幅优秀作品张贴并为作者颁发证书。此外,团队开展“积木拼搭 + 明信片创作”活动,用积木拼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指导学生绘景或写期许并帮忙邮寄。活动结束,实践团赠送学习用品延续学生艺术兴趣,学生表示要画更美的家乡。
“红色故事 + 亚鲁王故事” 双主题课堂现场
猫场小学学生开展沙画主题创作
实践团与猫场小学学生在优秀沙画作品前拍照留念
乡助同行 —— 深化乡村服务赋能,解决群众实际需求
紫云县猴场镇集市上,实践团“便民服务组”教老人用手机查健康知识。围绕乡村需求,实践团在打哈村、猴场镇开展便民服务与文化空间优化行动助力乡村发展。为对接村民需求,实践团发放100份苗汉双语调查问卷,梳理出8类问题,形成《乡村便民需求清单》。针对留守儿童,团队联合志愿者开展心理辅导,用“绘画疗法”引导表达想法,开设“亚鲁王文化小课堂”普及非遗知识。在文化空间改造上,实践团协助打哈村改造村级文化室,绘制约50㎡亚鲁王文化主题墙绘,设置“亚鲁王文化展示角”;为猴场镇集市公共宣传栏更新内容,增加“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政策”板块并装饰边框。针对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题,实践团拍摄3条短视频介绍产品,在平台发布并附收购联系方式,设计海报张贴,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帮蓝靛种植户对接收购商2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实践团在猴场镇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实践团改造打哈村村级文化室,绘制主题墙绘
实践团在了解蓝靛并设计海报
青春感悟:在实践中成长,用行动践担当
为期6天的“三下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在文化传承中感受责任、收获成长。队员从担心与“东郎”语言不通到能用苗语简单交流,从不会画墙绘到和队友完成50㎡作品,实现突破。看到屯堡传承人坚守地戏、乡村儿童渴望艺术的眼神,队员更明白“青春要与时代同频”的意义。此次实践,“一路生花”实践团完成亚鲁王文化数字化档案等成果,展现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懂文化、爱乡村、能担当”的风貌。“三下乡”是生动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筑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根基。未来,实践团将深化“三下乡”实践育人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引导更多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让青春绽放。
“一路生花”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