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财”思行远|财税学子深入武汉“问诊”高温治理,为构建气候韧性注入财税智慧

2025-09-12 08:17:03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威胁公众健康与民生福祉,更折射出不同收入群体在气候适应能力上的分化,成为气候治理领域的“公平性”命题。作为国家气候中心认定的“火炉城市”与全国首个气候适应型城市,武汉既是高温挑战的亲历者,也是气候韧性建设的试验场。

2025年8月16日至9月1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暖”江城实践队深入湖北省武汉市从实地调研到成果转化,以财税专业视角捕捉基层实情,为优化高温治理财税补偿机制提供鲜活数据,以青春之力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更富效能的气候韧性体系。

1:首义文化公园调研合照

一、多维问卷:锚定群体差异,为精准施策奠基

实践队以“数据赋能财税决策”为导向,采用“线上广谱覆盖+线下精准聚焦”的调研模式,系统挖掘不同收入群体的高温适应现状。线上问卷覆盖多年龄、职业与收入层,确保样本的多样性与代表性,线下则扎根地铁站、建筑工地等生活场景,重点关注高暴露、低收入群体。

调研发现,多数居民具备基础高温应对能力,但部分低收入群体因担心电费过高而减少空调使用,加强电费补贴和发放高温补贴成为居民共性诉求。这些发现不仅印证了财税干预的必要性,更为实践队后续研究如何提升财政补偿的精确性和公平性提供了关键的靶点。

2:问卷发放

二、深度访谈:解码政策落地,厘清财税保障逻辑

问卷绘就数据画像,访谈勾勒民生细节。实践队通过与一线工作者、政策执行机构的深度对话,既倾听高温下的民生心声,也解码高温保障政策从“文件”到“落地”的执行逻辑,为财税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参照。

3:深度访谈户外工作群体

一线工作者:盼财税托底“降温支出”。从环卫工人口中,实践队了解到夏季作业时间已调整为“上午6:00-10:00、下午2:00-4:00”,企业会定期发放绿豆汤、清凉油等防暑物资,每月高温补贴也能按时到账;建筑工人则提到,工地实行“抓两端、歇中间”的弹性工时,藿香正气水等药品能够随时供应。

劳动调解中心:以财税监管护航政策落地。在武汉市江夏区劳动关系调解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夏季,中心会启动专项监察,一方面赴户外作业点实时监测温度,另一方面核查企业高温补贴发放记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 35℃以上露天作业,或工作场所温度无法降至33℃以下的,必须足额发放高温补贴”,同时中心会在江夏区各社区进行高温防暑降温知识宣传,以知识防护筑牢夏季健康安全防线。从财税监管维度看,这种工作联动机制,不仅堵住了政策执行的“漏洞”,更确保了财税资金真正惠及需要的群体。

4:与劳动关系调解中心交流学习

三、实地考察:挖掘武汉经验,探索财税可持续路径

从公共服务设施到市场补贴机制,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挖掘武汉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更从财税视角分析这些实践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

蛇山纳凉点:盘活存量资源的“财税高效典范”。穿过蛇山的林荫小巷,实践队走进了被誉为“天然空调房” 的人防纳凉点,洞内20℃左右的凉爽与室外高温形成鲜明对比。一位老奶奶介绍:“这个防空洞经政府改造后,每年6—9月免费对外开放,成了我们老百姓的‘避暑天堂’。”这一变化背后,是武汉市政府对存量公共资源的智慧盘活:这项改造成为“低成本、高效能”的财税投入典范,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5:走访蛇山人防纳凉点

家电卖场:补贴转型中的“财税引导”。在江夏区家电卖场,实践队了解到家电国补虽结束,但“厂家补+经销商补+抖音补+以旧换新”的组合优惠力度未减。家电卖场的这一转型实践,打破以往对国家单一补贴的依赖,通过整合厂家、经销商、平台等多方资源,形成了 “多元补贴协同发力” 的新格局。

6:了解国家补贴政策实行情况

青春专业赋能,绘就气候韧性“基层解法”。此次武汉调研,不仅是实践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更以财税专业视角为气候韧性建设提供了“从数据到方案”的基层探索。实践队将多维问卷、深度访谈、实地考察、成果总结四种方式创新结合,既看到了武汉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中的成效,也为优化高温财税补偿机制、提升政府精准性提供建设性思路。

作为新时代财税青年,我们不仅要读懂“财税”与“民生”的关系,更要成为“财税服务民生”的践行者,用专业能力为气候韧性建设添砖加瓦,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贡献青春担当。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