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扎根祖国边疆、体悟初心使命,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组建“赓续戍边精神,践行青春担当”实践队,利用暑期远赴新疆塔城,在实地感悟边疆发展成就与民族团结进步中筑牢理想信念,于体悟爱国戍边精神中强化时代担当。
实践队首站走进巴克图口岸——这座屹立于中哈边境的“百年口岸”,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更是联通中外、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队员们现场观摩口岸通关全流程:满载货物的卡车有序通行,智能查验系统高效运转,每一个环节都彰显出现代化边境贸易的蓬勃生机。口岸负责人结合历史影像与发展数据,娓娓道来巴克图从昔日“骡马古道”到今天“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沧桑巨变。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对外开放是边疆发展的生命线,而科技赋能(如智能通关系统)正是口岸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这也让软件学院的学子更加坚定了“以技术报国,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信念。
如果说巴克图口岸展现的是边疆发展的“现代进行时”,那么中哈友谊史馆则打开了中哈友好交往的“历史长卷”。馆内陈列着跨越世纪的丝绸样品、通商文书与现代合作协议,结合多媒体场景还原,生动再现了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相闻”到如今多元合作的“命运与共”。在“民间交往”展区,记录两国村民共度节日、守望相助的影像资料,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友好情谊扎根于百姓日常。”大家不仅读懂了文化互融作为“跨国黏合剂”的深层价值,也更明确了自身使命——未来应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助力边疆成为对外交流的高地。
怀着崇敬之心,实践队踏入塔城烈士陵园。这里松柏苍翠、丰碑巍峨,长眠着为保卫边疆、守护人民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队员们手持白菊、列队肃立,向纪念碑敬献花圈、低头默哀,那一刻,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讲解员哽咽却坚定地讲述英雄事迹:有在边境冲突中冲锋在前的战士,有在抢险救灾中献出生命的干部……当听到“一位烈士牺牲时年仅21岁,与我们相仿”时,许多队员潸然泪下。“爱国”二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英烈以生命写就的誓言。同学们深刻体悟到:和平来之不易,吾辈更须奋发,唯有铭记,方可不负。
实践最后一站,队员们与曾参与战争和戍边的老兵展开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英雄们白发苍苍,却目光如炬。“零下30多度,枪栓都冻住了,但身后是祖国,一步不能退!”“喝雪水、啃干粮,也要守住每一寸国土……”他们用朴实而铿锵的语言,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们坚守时,老兵们异口同声:“是信仰!是对祖国的热爱!”这场深入心灵的对话,让队员们感受到:爱国,是危急关头的无畏,更是平凡岁月的坚守。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刻苦学习、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
此次塔城之行,既是一次“行走祖国边疆”的实践课,也是一次“筑牢信仰之基”的思政课。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学子们不仅见证了边疆发展的壮阔图景,读懂了睦邻友好的时代意义,更在红色记忆与英雄故事的洗礼中,坚定了“小我融入大我”的报国志向。正如队员们所言:“‘为国家做贡献’并非遥不可及,学好专业、关注需求,就是担当的开始。”未来,他们必将带着这份边疆收获,以代码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振兴边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写下属于软件人的青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