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与“梁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好了,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新兴领域的产业一线,从基层治理的网格末梢到边疆守边的前沿阵地,基层党建始终是凝聚力量、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核心密码。
基层党建强,则乡村振兴兴。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其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在西部地区,曾经不少村庄面临人才外流、集体经济薄弱、治理乏力等困境,基层党组织一度陷入“软弱涣散”的尴尬。而如今,通过“外引内培”建强带头人队伍、以乡镇为单元整合党建资源、发展特色集体经济等举措,许多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陕西延安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新疆阿勒泰依托红色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这些实践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只有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发展一线,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2024年以来,中央组织部牵头举办多期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各地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让乡村党建的“领头雁”队伍越建越强。
基层党建实,则基层治理优。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党组织正是打通这一关口的“主心骨”。曾经,“小马拉大车”“权责不清”等问题困扰着不少基层干部,行政负担过重让服务群众的精力被严重分散。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为基层减负,推行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制度,清理规范村级组织事务和证明事项,让基层干部得以“轻装上阵”。在浙江诸暨,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党组织牵头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广东深圳,“智慧党建”赋能政务服务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好业务;在江苏南京,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职化建设,让治理服务更具专业性。这些实践充分说明,只有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基层党建活,则新兴领域兴。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把这一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是新时代基层党建的新课题。数据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且规模仍在壮大,这部分群体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刻不容缓。各地的探索给出了精彩答案:湖北、四川等地“抓总部带全网、抓龙头带全链”,推动链上企业组建党组织;吉林白山实施“星耀暖‘新’”工程,云南曲靖开展“城市党建新力量”行动,通过暖心服务让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更有力地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参与“随手拍”监督、加入志愿服务队,让他们从“治理旁观者”变为“治理参与者”。这些创新实践,让新兴领域从“最活跃的地带”变成了“党的领导坚强阵地”。
基层党建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从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到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从新兴领域的“粘合剂”到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始终与时代同频、与民心共振。唯有持续建强战斗堡垒、激活党员先锋力量,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最坚实的根基,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作者:张凯阳 供稿单位:中共吴堡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