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人才工作的“主心骨”,需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拓宽引才路径、精准培育人才、优化留才环境,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沃土上扎根成长、建功立业。
拓渠道、破壁垒,以多元引才汇聚乡村“智力源”。打破人才向乡村流动的“玻璃门”,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首要一步。基层党组织需跳出传统引才思维,构建“线上+线下”“本土+外来”“全职+柔性”的多元引才体系。线上依托“数字乡贤馆”,用VR全景展示乡村产业机遇与生态优势,通过直播推介、短视频叙事等方式,向在外人才传递乡村发展红利;线下在高校集聚区、劳务输出地设立“乡贤联络站”,常态化举办“归雁恳谈会”,用乡情纽带拉近人才与乡土的距离。政策层面整合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便利、创业贷款贴息等保障措施,打包成“乡村人才大礼包”,消除人才后顾之忧。同时,既要通过“校地共建、企村合作”定向培养智慧农业、乡村电商等急需人才,也要探索“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的柔性引才模式,让高端人才无需全职入驻,也能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分层次、重实战,以精准育才锻造乡村“生力军”。培育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策,需紧扣乡村发展需求,构建“分层分类、实战导向”的培育体系。基层党组织可打造“乡村人才培育课堂”三级模式,基础层面向普通农户,依托“农民夜校”“田间讲堂”开展种植养殖技术、数字工具使用等基础培训;进阶层针对创业人才,联合农业科研院所开设农产品品牌策划、乡村文旅运营等进阶课程;领军层聚焦产业带头人,实施“乡村产业领军人才计划”,通过专题研修、外出考察提升其市场开拓能力。创新培育模式,整合农业产业园、合作社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推行“专家+土秀才”双导师制——高校专家讲理论,本土能手教实操,让学员在大棚里学技术、在直播间练销售。同时紧跟农业现代化趋势,增设智能农机操作、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确保培训内容“学得会、用得上”,真正把“农民”培育成“新农人”,把“土专家”打造成“田秀才”。
优服务、强保障,以暖心留才筑牢乡村“安心巢”。“引才”是基础,“留才”是关键。基层党组织需从“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发力,让人才在乡村有归属感、成就感。硬环境上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围绕乡村产业、治理、服务三大领域搭建干事舞台,支持人才牵头发展特色种养、精深加工项目,提供“一站式”项目申报、市场对接服务;吸纳有能力的人才进入村“两委”、村民议事会,参与乡村治理;拓展教育帮扶岗、全科医生特岗,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软环境上建立“党员干部联系人才”机制,定期走访了解人才在住房、医疗、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用务实举措解决问题。评价激励上打破“唯职称、唯论文”标准,将产业增收幅度、群众满意度、生态贡献度作为核心指标,对优秀人才给予项目资金倾斜、评优评先优先等奖励,让人才在乡村既能实现事业理想,又能收获尊重与温暖,真正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