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驻村工作队陆续完成轮换交接。有人带着村民自发缝制的布鞋离开,有人被十里八乡的群众簇拥送别,也有人留下的“政绩工程”成了乡村发展的“绊脚石”。截然不同的离别场景,折射出驻村工作的核心密码——驻村,既要“身入”乡村,更要“心入”群众,唯有身心皆到,才能结下真情谊、干出真业绩。
“身到”是驻村工作的前提,却是容易流于形式的环节。近年来,从机关单位到基层乡村的驻村队伍不断壮大,绝大多数队员都能按时到岗、坚守岗位,完成台账填写、政策传达等基础工作。但现实中,也存在少数“走读式”驻村:白天在村里打卡签到,晚上回县城家中休息;走访群众时隔着车窗问情况,落实项目时对着文件画蓝图。这样的“身到”,看似完成了工作任务,实则与群众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门”,不仅无法摸清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更难以建立起与村民的情感联结。“身到”的价值,在于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观察村民的真实生活,若只停留在“在场”的表面,驻村工作便失去了根基。
相较于“身到”的物理抵达,“心到”是驻村工作的灵魂,是打开群众心门的钥匙。所谓“心到”,是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的共情,是放下“干部架子”、甘当“小学生”的谦逊,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的担当。只有把“心”留在了乡村,听懂村民话里的“弦外之音”,察觉群众生活中的“难言之隐”,能用村民认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心到”,才能让驻村工作从“完成任务”变成“传递温暖”,从“政策落地”变成“情感交融”。
当前,乡村振兴进入关键阶段,驻村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更在于凝聚人心、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而这份凝聚力的产生,恰恰需要“身到”与“心到”的同频共振。“身到”让驻村工作有了“形”,“心到”让驻村工作有了“魂”。若只“身到”不“心到”,驻村工作就会沦为“走过场”,即便留下一些项目,也可能因不符合村民需求而被闲置;唯有 “身心皆到”,才能真正摸清乡村的资源禀赋,找准群众的所思所盼,让驻村工作既接“天线”又接“地线”,既见“实效”又见“真情”。(中共佳县县委组织部 任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