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大山深处徐徐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轻轻掠过我的脸庞。脚下,是崎岖蜿蜒的山路;眼前,是一片绵延不绝的绿色画卷。而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满腔热忱,站在这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深知这将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的信念扎根的沃土。
初到麒麟苗族乡,那天的风中夹杂着凉意,却无法吹散我内心的热情。我站在乡政府的办公楼前,望着山峦叠嶂,心绪起伏。这里,既是锤炼能力的课堂,也是施展抱负的舞台;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无数挑战与机遇。从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要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这片大地,用真诚的汗水书写对人民的深情。
“扎根与否”在一次次细节中检验。基层工作,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与深刻。每一份舆情报告的字句都需反复推敲,每一笔农机补贴的发放都要细致核实;森林防灭火的演练,从白天延续到深夜,而每一次奔走在山林之间,风霜雨雪仿佛都在检验我的毅力与热忱。有人说,这些只是“小事”,而我却深知,它们承载着百姓的生活与期盼。小事见初心,细节显担当。我告诉自己:唯有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才能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无愧于党的嘱托。然而,基层的考验从来不会轻而易举。面对村民因政策不解而满怀疑虑时,我耐心地一遍遍解释,直到午夜才离开;遇到复杂的纠纷矛盾,我一次次走进田间,与村民促膝而谈,倾听他们的诉求;山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我干脆卷起裤脚,徒步丈量土地。这些汗水与脚步,让我逐渐明白:真正的能力,不是在理论中寻得的,而是在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时磨砺出来的。
“知根与否”在一声声诉求中感受。“人民至上”——这四个字于我而言,已不止是信念,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行动。在龙泉村的田间地头,我记录着每一位村民的诉求;走访震后的危房,我送去关怀与整改承诺;面对撂荒耕地的难题,我与村干部一起规划整改方案;帮助移民安置点的群众解决生活琐事时,我常感受到那些朴实眼神中透露的信任与期待。这些点滴小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我工作的意义,也连接起党与人民之间的纽带。作为一名选调生,我深知,基层党建不仅是理想与理论的传播,更是凝聚力量、引领发展的旗帜。在龙泉村的每一次党员会议上,我总是以切实的案例激发大家的共鸣;每一次党课的准备,我用心将党的政策与村庄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我提出了“党建促发展、党群共致富”的思路,组织党员解决土地、产业等问题,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我相信,只有把党的核心力量融入村庄发展的血脉,才能真正点燃这片土地的希望。
“生根与否”在一次次行动中体现。基层的每一天,都像是在书写一篇崭新的篇章。从天府旅游名县的迎检,到新坝水库移民安置的验收;从文化旅游节的策划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每一次挑战,都是对我的磨砺;每一次任务,都让我在细节中锻炼心性,在全局中提升智慧。尤其是被抽调到县委组织部参与干部考察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年轻干部肩负的使命感,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与对责任的追求,让我愈发坚定:唯有扎根基层,才能真正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这段扎根基层的岁月,不仅是我青春的印记,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它教会我坚韧,也赋予我勇气;它让我明白,每一滴汗水都能浇灌出希望,每一份真诚都能换来信任。未来的路,也许依旧充满挑战,但我相信,正是这些经历,将引领我不断向前,书写更加壮丽的人生篇章。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麒麟苗族乡龙泉村党委副书记(挂职) 崔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