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的“俯卧撑手指朝上、双腿伸直”写得工工整整,乡村教室的课桌上,孩子们捧着印着运动示意图的手册,跟着青年教师王金琪的讲解轻轻点头——这是燕京理工学院体育学子王金琪乡村支教的又一堂“定制课”,他把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揉进了乡村孩子能碰得到、学得会的日常里。

“跳绳30个一组,摆臂可以坐在地上练”,王金琪指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复杂的体能训练拆成了“入门级动作”。他手里攥着自制的健康手册,翻到“俯卧撑姿势”那页:“手指要像抓着笔一样撑在地上,咱们先从‘靠墙版’开始试。”教室窗边堆着几瓶矿泉水,是他特意准备的——等下讲到“运动后科学补水”,就能直接举着瓶子给孩子演示“小口慢喝”的要领。

一个戴眼镜的男孩盯着手册上的拉伸示意图皱起眉,王金琪立刻俯下身,指尖点着图里的动作:“你看这个‘弓步拉伸’,就像咱们平时跨门槛那样,后腿伸直就不会抻到筋啦。”他的声音放得很轻,和孩子的书本凑得很近,连手册边角卷起来的褶皱,都被他顺手捋平了。教室里的笑声很轻,却裹着认真——有孩子把“运动损伤预防”的要点,悄悄记在了课本的空白处。

当一个男孩趴在地上尝试俯卧撑时,王金琪快步走过去,掌心轻轻按在他的腰背上:“屁股别翘太高,像搭了座平桥才对。”他半蹲在孩子身边,调整着对方的手臂角度:“手指朝前方,肩膀和手腕要在一条线上哦。”黑板上的“俯卧撑要点”成了最直观的参照,男孩跟着他的指导调整姿势,鼻尖冒出的细汗里,藏着“学会新动作”的雀跃。
从板书里的“接地气”要领,到课桌旁的“手把手”讲解,再到教室角落的“一对一”矫正,王金琪的乡村课堂没有“听不懂的术语”,只有“够得到的成长”。在这间飘着粉笔灰的教室里,每一个被纠正的动作、每一页被翻开的手册,都是他给乡村孩子埋下的“运动种子”——等风来的时候,就能长出健康的枝芽。(作者:王金琪 王芳 王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