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基层工作比作一本厚重的典籍,那我们这群“90后”、“00后”年轻干部,便是怀着敬畏与热忱的注疏者。我们以脚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字里行间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注解。
初读这本“无字之书”,我们也曾遭遇“理解的隔膜”。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调解村民用水纠纷。我捧着《水法》和条例,准备了一肚子法理条文。到了现场,两位老乡争得面红耳赤,我插不上话,那些“书面语”在充满泥土气息的争执前显得苍白无力。最后,还是一位退休老支书闻讯赶来,他没讲大道理,只是蹲在田埂上,给两人各递了支烟,从“三爷家去年的收成”聊到“你家二小子娶媳妇”,三言两语间,剑拔弩张的气氛竟缓和下来。那一刻我顿悟:基层工作的精髓,不在于熟读规章,而在于读懂人心;真正的沟通,发生在田垄上、板凳间,而不是文件里。
我们是“网生一代”,是旁人眼中“捧着手机长大”的孩子。起初,这份“数字基因”似乎与乡土格格不入。
直到接手全村的扶贫档案数字化工作。面对几大柜子年代不一、规格各异的纸质材料,传统查阅方式效率低下。我们组建了“青年突击队”,有人负责设计标准化录入模板,有人研究OCR识别技术批量处理历史数据,我则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共享数据库,将贫困户信息、帮扶措施、收益变化一键关联。当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成功提示一户村民因病因学可能返贫,当帮扶干部能通过手机APP实时调阅完整信息时,老文书扶着他的老花镜感慨:“这些娃娃,让这些故纸堆‘活’起来了!”我们实现的,不只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种工作范式的转变:数据可以是新农资,信息化可以是新农活。
然而,更多的时候,基层是“铁杵磨成针”的修炼。
是反复核对数据到深夜,确保每一笔惠农补贴精准落地;是台风天挨家挨户排查危房,浑身湿透也顾不上;是面对群众的不解甚至抱怨,依然要耐心解释、微笑面对。这个过程,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却垫厚了我们的掌心老茧;它消解了我们的书卷气,却让我们的话语带上了浓浓的“烟火味”。
我们当然有过迷茫。当理想撞上现实的壁垒,当辛苦付出不被理解,深夜的宿舍里也曾有过沉默。但第二天,当看到通过我们协调新修的便民桥通车时老人脸上的笑容,看到辅导过的留守儿童考上了镇重点中学,那份澎湃的成就感,便瞬间冲刷了所有委屈。
我们正在完成一场从“旁观者”到“剧中人”的蜕变。
从执着于“我认为”到习惯于“咱们村”,从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到融入集体发展的洪流。我们的皮肤粗糙了,但目光更坚定了;我们少了些天真的幻想,却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担当。我们像深深扎根的春笋,在雨夜里积蓄力量,只为破土而出,节节向上。
有人说,基层是淬炼真金的熔炉。而我们想说,基层是我们青春最广阔的舞台。我们不是短暂的“游客”,我们是决心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的“合伙人”。我们携带着创新思维与前沿知识,努力让古老的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尚显青涩,但心怀赤诚;我们力量微薄,但信念如钢。请相信,在新时代的乡村图景中,我们这批年轻的“注疏者”,必将留下力透纸背的生动笔迹。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聆听着我们与振兴浪潮同频合奏的——青春乐章。(石桌子乡人民政府 高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