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忙碌如影随形,卸下工作疲惫的娱乐时刻更该由自己定义,快乐不应该有“统一模板”。有人觉得娱乐就得“有仪式感”,旅行要拍大片、聚餐要选网红店,在精致规划与外界认可中收获满足;也有人偏爱“无目的放松”,逛老街不拍照、看剧不琢磨深意,在随性自在中享受纯粹愉悦。两种方式本无对错,却总有人用“该这样”“不该那样”的标准绑架他人,让放松时刻也背上“必须正确”的负担。
这两种快乐,《喜人奇妙夜》之《技能五子棋》的观众反馈,正是鲜活的写照。不少人窝在沙发看这段表演时,有人会琢磨“飞沙走石”是否暗讽职场压力,截取片段配解读文案,在“找共鸣、挖意义”中精准释放工作情绪;也有人抛开所有思考,单纯跟着演员突然蹦出的“什刹海”无厘头梗笑,跟着《技能五子棋》主题曲的旋律哼唱,让紧绷了一天的大脑,在这十几分钟的纯粹快乐里彻底“回血”。节目里那句“你有多久没有在下五子棋时又唱又跳了”,恰好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就像我们,又有多久没有在工作后的休息时间里,抛开“该怎么放松”的顾虑,发自内心地大笑一场了?
这种“用模板评判选择”的现象,在工作场景中同样常见。就像有人靠“出片”“挖意义”缓解工作疲惫被说“功利”,有人靠“傻乐”“放空”回血被批“肤浅”;工作里也有人因做事风格被贴上标签:有人习惯做细致规划、写精致报告,会被说“形式大于内容”;有人擅长快速推进、简化流程,又被嫌“不够严谨”。其实,这些差异本就是个体适配不同需求的选择,就像《技能五子棋》的观众,有人需要“意义共鸣”抚平职场焦虑,有人需要“纯粹笑声”放空大脑;工作中有人靠“严谨规划”规避风险,有人靠“高效简化”抢占先机,却因“统一模板”的评判,让本应专注做事的人陷入自我怀疑。
破解“快乐模板效应”,关键是打破“单一标准”,尊重多元选择。一方面,要锚定核心目标:工作看“是否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非纠结“流程是否完美、形式是否精致”;娱乐看“是否缓解疲惫、获得愉悦”,只要能让人卸下工作重担,就是有价值的选择。另一方面,要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不嘲笑“拍大片”的精致,也不贬低“逛老街”的随性;不否定“做规划”的严谨,也不排斥“简流程”的高效;更不苛责他人从娱乐中获取快乐的方式,无论是“挖意义”还是“纯傻乐”,都该被认可。
接纳差异,才能让工作更高效、放松更纯粹。毕竟,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适合自己、能达成目标的方式,就是最好的选择——别让“模板”偷走本该属于每个人的舒适与快乐,毕竟,能驱散疲惫的快乐,从来都值得被尊重,快乐没有“正确答案”。(常香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