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一座形似“导弹轨迹”的建筑静静矗立。这里不仅是收藏6.2万件手稿、文献与实物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更是全国唯一以科学家命名的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它以独特的馆藏与定位,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人生轨迹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精神教材,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成为跨越时空的思政课堂,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学子注入信仰力量与创新动能。
钱学森图书馆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用“实物叙事”还原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爱国。展柜中,那封写于1955年的归国家书字迹工整,字里行间满是“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的赤诚;玻璃罩内,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工作证与回国时携带的计算尺并置陈列,无声诉说着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归国效力的抉择。这些实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鲜活的爱国宣言。当青年学子驻足于此,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个人史,更是一代知识分子“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家国情怀。这种以实物为载体的思政教育,远比抽象的说教更有穿透力,让“爱国”从口号变为刻入心底的价值认同。
钱学森图书馆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以“创新轨迹”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精髓——求索。馆内收藏的《工程控制论》手稿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见证着钱学森开创全新学科的艰辛;“两弹一星”研制期间的工作笔记里,详细记录着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封锁、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思路历程。这些手稿与文献,勾勒出一位战略科学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路径:从提出“火箭军”构想,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再到晚年关注系统科学与教育改革,钱学森始终以创新思维打破边界。对交大学子而言,在这里研读这些“创新密码”,不仅能了解科技突破的历史,更能学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索精神,激励他们在科研道路上敢于质疑、勇于突破。
钱学森图书馆的时代价值,在于它用“精神传承”激活了科学家精神的生命力——育人。作为交大学生的思政课堂,这里不仅有静态展览,更有“钱学森精神”主题研学、“重走大师路”实践活动等动态教育形式。学生们通过研读手稿、模拟科研场景、与航天领域专家对话,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习与实践:有的学生受此启发投身航天领域,有的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践行“系统思维”,有的在志愿服务中传承“奉献精神”。这种“馆校联动”的育人模式,让科学家精神从纪念馆走向校园、走进生活,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坐标。正如钱学森曾说“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这座图书馆正是以精神育人的生动实践,让“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活力。
从归国报国到科技报国,从个人求索到培育新人,钱学森图书馆承载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人生,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今天,这座“特殊的图书馆”愈发凸显其时代意义。它提醒着我们: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财富,更是当代人奋进的动力;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准则,更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价值追求。让我们以钱学森图书馆为起点,在精神传承中坚定信仰,在创新求索中勇担使命,让科学家精神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磨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