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毒食”事件的通报,为这场持续发酵的公共事件画上了阶段性句号,却也揭开了一幕更令人齿冷的真相。当工业颜料被公然混入幼儿餐食,当233名孩子血铅异常的检测报告摆在面前,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这不是偶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而是利欲熏心者突破伦理底线、监管体系层层失守、制度防线全面溃决共同酿成的悲剧。从幼儿园的灶台到监管部门的办公桌,从医院的检测报告到疾控中心的预警系统,对儿童生命健康的极端漠视,像一条暗线贯穿始终。
涉事幼儿园为追求食品外观的“卖相”,将明确标注“不可食用”的工业颜料稀释后添加到儿童餐点中,这种行为早已超越普通违规的范畴,是对职业伦理的彻底践踏,是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的全面失守,再严密的制度设计,若在基层执行环节被层层消解,终将沦为纸上谈兵。
涉事机构无证办学却长期“隐身”于监管视野,市场监管部门的例行检查沦为“走过场”,医疗系统发现异常后不仅未及时预警反而出现数据造假。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病灶:当前预防性监管与风险预警机制存在致命短板。“四个最严”的食品安全要求,在层层传导中出现了可怕的衰减,最终在孩子的餐盘前彻底失效。
要根治校园食品安全的沉疴,必须痛下猛药。对于直接责任人,不仅要依法严惩,更应建立“行业终身禁入”制度,让突破底线者永远失去伤害孩子的机会。在监管层面,亟需重构基层执行体系:将“飞行检查”与“明厨亮灶”监控系统智能预警相结合,用技术手段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让医院的异常检测数据能实时触发市场监管部门的溯源核查,打破“信息孤岛”造成的监管迟滞。同时,要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让他们在监管工作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作为,勇于较真碰硬。
民办幼儿园快速发展的当下,更需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管控的关系。在审批环节严格资质审核,在运营过程中强化动态评估,将食品安全纳入“一票否决”指标。同时,要畅通家长监督渠道,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食材采购验收、厨房管理等关键环节,让校园食品安全真正置于阳光之下。
孩子们的餐盘安全,从来都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天水这起事件留下的伤疤,不仅刻在233个家庭的心头,更应成为制度改革的起点,成为党员干部反思自身职责的镜鉴。当每一份幼儿餐食都能追溯源头,当每一次监管检查都能直击要害,当每一个异常信号都能触发预警,才能真正筑牢儿童安全的防线。这不仅是对受害家庭的交代,更是对所有家庭承诺——让幼儿园回归其本应有的模样,成为守护童心的堡垒,而非暗藏风险的陷阱。(唐刘敏 四川省盐亭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