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绍兴理工学院丨法治深耕乡土,筑牢治理根基

2025-08-11 14:51:3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 月上旬,绍兴理工学院“乡”遇法治实践团来到绍兴市越城区安桥头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实践调研。团队围绕 “民法典: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主题,聚焦农村法治建设,通过走访村民、发放问卷、开展普法宣讲、进行惠民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乡村的法治建设情况,助力基层法治服务落地。

法治融日常 纠纷就地解

安桥头村的协商驿站悬挂着绍兴市越城区政协颁发调解展牌,这里是村里处理矛盾纠纷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团队成员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前阵子我和隔壁因菜地边界闹了点别扭,就是在这儿坐下来说开的。” 受访村民王大伯指着调解室墙上的《村规民约》说,“现在有啥纠纷,先到调解室讲讲理,照着规矩来,多数事儿当场就能捋顺,不用麻烦村干部跑前跑后。”成员们边听边记录,既系统归档 “小事当场捋顺” 的治理经验,也在互动中引导村民强化 “按规矩说理” 的意识。这种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实现 “小事不出村” 的实践,正是 “枫桥经验” 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在安桥头村的阶梯教室里,实践团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重点讲解邻里纠纷、宠物伤人、电信诈骗等常见问题。团队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醒大家防范风险,助力法治理念融入乡村生活。

“村里常在这里搞培训,垃圾分类、防骗这些内容都挺实用,这次大学生来讲法律,我也赶紧来听听。” 村民李阿姨翻着手中的宣传册说,“他们讲的案例都挺实在,像邻里之间的事儿、家里的矛盾,听完知道该咋按规矩办了。” 团队的宣讲既补充了村里的普法内容,更以年轻化视角让法律知识更易被接受,推动法治意识进一步融入日常。

法治护发展 工程见实效

实践团深入走访共富工坊、迅哥菜园等乡村发展场景,实地调研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的共富工坊里,除了村民种的瓜果和特色产品,一旁摆放的法治宣传册格外醒目。“来买东西的人顺手就能翻翻,知道买东西该注意啥,我们卖着也踏实。”在工坊帮忙的村民说“工坊运行以来,大家都按规矩办事,基本没出过啥纠纷。”

村里的 “迅哥菜园” 里,法治宣传栏用漫画形式普及土地相关法律知识。正在菜园干活的村民说:“现在大家心里都亮堂,跟合作社打交道也好,邻里间换地种也罢,都会把话说清、字签好,免得日后有麻烦。”

在记录 “千万工程” 实践的展馆里,老照片与记录册清晰展现着村庄的蜕变:“从以前路不好走、环境乱糟糟,到现在干干净净、日子红火,都是一步步干出来的。” 村民的话道出变化的不易。这其中,法治始终是 “千万工程” 推进的重要保障 —— 环境整治有《村规民约》规范行为,基础设施建设有合同制度明确权责,乡村风貌提升有公共事务协商机制凝聚共识,法治让 “千万工程” 在基层的落地更有序、更扎实。

基层筑根基 法治向远行

安桥头村的法治实践,恰是基层法治建设的鲜活注脚,而 “乡” 遇法治实践团的行动,让这注脚愈发清晰有力。协商驿站里,团队记录的调解案例,让 “小事不出村” 的智慧有了可追溯的样本;阶梯教室中,他们整理的宣讲反馈,让法治浸润人心的轨迹得以量化呈现;共富工坊与 “千万工程” 里,团队梳理的规则意识实践,让乡村发展的法治逻辑从隐性变为显性。这些走访笔记与问卷分析,不仅是安桥头村的治理档案,更成为其他乡村可借鉴的 “法治建设参考书”。

基层是法治建设的 “毛细血管”,实践团的行动则是打通循环的 “催化剂”。当他们带着整理的经验走出村庄,带去的不仅是一份调研报告,更是让法治精神跨村传递的火种。这火种与无数基层实践交融,便汇聚成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磅礴力量 —— 它支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守护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更让法治中国的蓝图,在“实践团队扎根基层、基层经验反哺全局” 的良性循环中行稳致远。(通讯员:宋磊)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