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组成的实践团队前往安徽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与歙县,开展了以“探徽派状元文脉,承千年家风薪火”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徽派状元文化与宗族家训的内涵,探索其在当代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休宁县素有“状元县”之称,从宋嘉定十年到清光绪六年的近700年间,先后走出了19名文武状元,数量位居全国各县之首。歙县则是程杨祖、吴承仕等众多状元的故乡,两地宗族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实践团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深度解构徽派文化基因,厘清文化传承脉络,并为当代教育提供借鉴。
前期准备充分,奠定调研基础
在活动前期,团队成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通过收集历史文献、研究著作、学术论文等资料,全面了解休宁县和歙县的状元文化与宗族家训。同时,利用网络搜索当地相关文化网站、论坛,收集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等素材。
此外,团队还提前与休宁状元博物馆、歙县丞相状元坊等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申请到了参观和调研许可。并与当地学校、社区有关负责人沟通,协商确定了开展家训诵读、遗迹讲解等活动的具体事宜。物资准备方面,团队准备了高清相机、录音笔、笔记本、问卷等调研设备,还制作了队旗、队服等团队标识以及海报、传单等宣传资料。
实地调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活动第一天,团队成员进行了集中的理论学习,深入了解了休宁县和歙县的历史文化背景、状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宗族家训的特点和意义,为后续的实地调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后,团队先后在休宁县和歙县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在休宁县,团队走访了休宁状元博物馆,详细记录了明清状元的生平事迹以及科举制度实物展品。并实地考察了休宁古城墙、状元府邸遗址,拍摄了建筑格局与匾额题字,如“状元及第”牌坊等,直观感受了状元文化的历史底蕴。
在调研休宁县家风家训时,团队前往万安老街程氏宗祠,寻找程氏等家族的家训碑刻、牌匾等遗迹,并与当地老人、族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家族家训的传承和影响。同时,团队对收集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了及时分类整理。
在歙县,团队实地考察了许国石坊,这座全国唯一的“八角牌坊”是为纪念明代状元许国而建,通过对石坊及徽州府衙的考察,团队进一步了解了古代科举制度在徽州的实施情况。在陶行知纪念馆,团队通过了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成长故事,深刻感受到了传统家训与现代教育观的紧密链接。
在歙县调研家风家训时,团队走访了徽州家风馆,集中学习了《朱子家训》《许氏家规》等徽州名门家训。还前往瞻淇古村,走访了村中汪氏家族,拍摄了“敦本堂”楹联家训,并与当地老人、族长交流,深入了解了徽州家族的家风。
研讨总结深刻,探索文化价值
活动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对实地调研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再次整理和深入研讨。通过对比状元群体的成长轨迹与家训影响,团队成员深入梳理了“科举成就—家风塑造—社会影响”的内在逻辑关系。
团队成员发现,徽派状元文化中“勤学苦读、济世报国”的精神内核与宗族家训里“崇德尚礼、孝悌传家”的伦理规范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当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家风通过教育渗透,为科举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和文化基础,而科举成功又进一步反哺家风传承,推动了地域文化的繁荣,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社会文化生态。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徽学研究的内涵,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通过梳理状元文化与家训传承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同时,团队通过对比古今教育理念,提炼出了休宁、歙县传统家风与当代教育实践的契合点,形成了可推广的家风传承案例,为新时代德育教育提供了创新范式。
未来,实践团队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徽派状元文化与家风家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活化,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通讯员:吴勍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