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陕理工学子三下乡:传承红色铁路文化,赋能文旅可持续发展

2025-08-11 10:36:37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近年来,依托陕南重镇深厚历史积淀与灾后重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社区正奋楫扬帆,踏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征程。2025年712日至18日,陕西理工大学“智启农‘略’·摄传乡韵”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马燕的带队下,深入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铁路精神、保护文化遗产及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团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脉,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产业赋能”的新路径。

深耕红色文化传承,筑牢爱国精神根基

实践团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历史遗址探访与抗震救灾精神学习,强化青年使命担当。7月12日,团队参观上坪明理馆,馆内陈列的抗震救灾影像、救援工具及群众感谢信,生动再现2008年大地震后徐家坪镇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重建历程。成员们聆听讲解,深刻感悟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从中汲取民族凝聚力与责任意识。

次日,团队赴街口伏击战遗址实地调研。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勘察战壕遗迹,研读历史文献,深入了解1936年红二方面军设伏歼敌的英勇事迹。通过对战斗细节的剖析,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实践团团长裴语涵表示:“这份精神财富激励我们赓续红色基因,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这些活动不仅保护革命历史遗产,更通过青年实践转化为可持续的教育资源,为文旅融合奠定精神基础。

弘扬铁路文化精髓,致敬建设者奋斗精神

铁路文化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践团重点学习内容。7月14日,团队深入宝成铁路纪念馆,系统研习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历程。馆内展出的蒸汽机车模型、工程手稿及老照片,详实记录建设者们不畏秦岭天险、凿通300余座隧道的壮举。成员们悉心聆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表示未来以建设者为榜样,立志在学术与志愿服务中践行这份担当。实践表明,铁路文化的传承不仅保存工业记忆,更通过青年研学活动,将其融入地方文旅,促进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

创新文旅产业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徐家坪镇丰富的红色铁路文化、地方特色产业及深厚历史资源面临宣传渠道单一、文旅价值挖掘不足的瓶颈,实践团以数字赋能为关键驱动,开辟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实践团成员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化身“带货达人”,通过多场生动直播,将上坪的圣女果、蚕桑制品等特色农产品,与抗震救灾精神、宝成铁路“三线建设者”奋斗故事等独特的红色基因及地方文化深度结合讲述,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拓宽销路。同时,探索借鉴“数字传播+在地体验”创新模式,积极整合当地铁道博物馆、战壕遗址、智能大棚等特色资源,力图破解单一渠道限制,激活资源潜能。

团队成员赵冰分享道:“我们正怀着‘懂农业、爱农村’的情怀,依托数字技术,探索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与价值提升的新模式。”活动不仅有效刺激在地产品销售,更初步构建“校地联动”机制,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并参与乡村发展。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知行合一”,进一步发挥数字科技力量,提升文旅传播效能与体验深度,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向绿色、多元、可持续方向转型。

青年力量绘就振兴蓝图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厚植文化自信,更探索出“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旅动能,驱动人文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发展范式。正如团长裴语涵所呼吁:“青年学子应以先辈为榜样,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智启农‘略’· 摄传乡韵”实践团将持续挖掘地域文化,将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乡村田野播撒希望种子。(通讯员 窦子墨)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