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着山间清晨的薄雾与枝头清脆的鸟鸣,昭通学院“雏老护航团”志愿者团队踏着乡间小路,抵达了昭通市鲁甸县江底镇坡脚村。在这片宁静的村落里,志愿者们开展了为期数日的实践活动,用做家务、教用手机、辅导作业、陪伴游戏等暖心行动,为当地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送去关怀。
踩着清晨的露水,志愿者们分成多支小队,挨家挨户走访了村内数十户留守老人家庭。推开斑驳的木门,大家便挽起袖子忙碌起来:有的拿起扫帚清扫落满灰尘的庭院,有的拧干抹布擦拭积灰的窗台,有的帮老人整理堆叠的柴火与杂物……细密的汗珠浸湿了志愿者的衣衫,却换来了院落的整洁亮堂。劳作间隙,志愿者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像对待自家长辈般唠起家常,还特意带来了松软的面包递到老人手中。“孩子,你们比自家娃娃还贴心哟!”一位老人捧着面包,皱纹里都漾着笑意。针对老人们对智能手机的困惑,志愿者们更是耐心十足,从解锁屏幕到添加联系人,从发起视频通话到查询天气,一步步演示、一遍遍讲解,直到老人能独立操作才放心离开。
午后的村头活动中心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志愿者们早已支起小课桌,为孩子们开设“小课堂”,语文的生字听写、数学的应用题解析,大家俯身倾听、逐题讲解,用鼓励的眼神化解孩子们的畏难情绪。课业之余,五彩斑斓的橡皮泥成了沟通的桥梁:志愿者和孩子们围坐一圈,指尖翻飞间,小动物、小花朵、小汽车纷纷“诞生”,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欢呼雀跃,清脆的笑声洒满院落。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们拿出准备好的零食与文具——面包、铅笔、笔记本一一分到孩子们手中,接过礼物的小家伙们红着脸道谢,有的还悄悄把自己捏的橡皮泥小人塞到志愿者手里当“回礼”。
为了让帮扶更精准,志愿者们还带着问卷走进村民家中。从老人的日常用药、子女联系频率,到孩子的上学路程、兴趣爱好,大家边聊边记,在拉家常般的交流中,把村民的期盼与需求细细记下,为后续帮扶方案的制定打下基础。
几天的相处,志愿者们的脚印遍布坡脚村的角角落落,也把温暖种进了村民心里。老人说“盼着你们常来”,孩子追着问“下次什么时候来”,这些朴素的话语,成了志愿者们最珍贵的收获。大家坦言,这次实践让他们真正懂得了“奉献”二字的分量,也更坚定了用行动守护乡村温暖的决心。
此次昭通学院“雏老护航团”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坡脚村的“一老一小”送去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更用青春力量编织起一张关爱网络,让乡村的角落因这份牵挂而愈发温暖。
作者:昭通学院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