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光映青春,实践润乡田。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近年来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圩模式”。2025年7月3日至5日,安徽大学法学院“青春筑梦大圩”乡村振兴团走进大圩镇,这里的乡村振兴,是葡萄藤下的汗水与智慧同长,是乡音里的警醒与温暖相融。它不只是一场产业的升级,更是一次文明的重生——让乡愁有处安放,让希望落地生根,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光芒。
图为乡村振兴团队走进大圩镇人民政府
党建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绘新篇
在大圩镇磨滩村芦笋种植基地,房书记与我们进行深入交流,向我们介绍了大圩镇成为“半城半乡”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大圩镇作为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重要生态板块以及包河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紧抓“千万工程”的政府支持政策,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管理、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村民收入的显著提高。在这种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让大圩镇焕发新生,开辟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乡村振兴团队与磨滩村房凯副书记深入交流
葡萄架下话丰年,产业兴旺结硕果
走进葡萄种植园,阳光透过藤架洒在串串葡萄上,新民村倪进荣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大圩镇葡萄种植的发展历史、培育技术以及品种多样性。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期间经历了洪涝、经济下行等危机,很多种植户都因此放弃了葡萄的种植。后在政府的鼓励与政策扶持下,逐渐恢复了种植,规模慢慢壮大,直至今日形成了万亩葡萄园,拥有20余个葡萄品种,年产量约1.5万吨,年产值预计达3亿元,先后荣获“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国家A级绿色农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等荣誉。这串“甜蜜产业”不仅富了口袋,更通过农旅融合催生采摘体验、线上售卖等新业态,生动诠释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图为乡村振兴团队与新民村倪书记交谈
图为倪进荣书记为团队成员介绍葡萄品种
反诈宣传进社区,文明乡风筑平安
7月4号实践团队前往大圩镇金葡萄家园社区中心,用情景剧的形式演绎诈骗套路,播放反诈骗宣传视频,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立体宣传,让反诈知识深入人心。老年人往往积累了一生的积蓄,但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对象,通过反诈普法宣传,是预防犯罪的手段,更是维护社会正义,保障老年人尊严和幸福生活的必要举措。乡村治理正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防,用文明乡风守护群众“钱袋子”,彰显“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的深刻内涵。
图为乡村振兴团队走进社区进行反诈宣传
大圩镇的乡村振兴,是葡萄架下的香甜与先进技术的节奏彼此应和,一串串果实串起了土地的馈赠与科技的翅膀;是社区的欢笑声里,反诈宣传的智慧与乡邻守望的情谊交织,织就了平安乡村的温暖底色。大圩镇正以这样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璀璨篇章——既守得住乡愁,更看得见希望;既留得住传统,更迎得了未来。
此次实践安徽大学法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大圩镇,探访芦笋种植、葡萄园种植产业等乡村振兴项目,见证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创新实践。团队发挥法学专业优势开展反诈普法,搭建校地合作桥梁,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治理与发展。(作者:张赞香、茅心瑞(均为安徽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3级本科生)摄影:李根磐(安徽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3级本科生)来源:安徽大学赴大圩镇乡村振兴促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