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也挂哥二挂哥,挂哥变成呆脑壳……”,这是土家山歌情歌中的歌词之一,龙永春作为土家山歌的非遗传承人,她的歌声里藏着这片土地最鲜活的灵魂,而如今,这门古老艺术正与现代生活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山歌是发自灵魂的表达,一唱起来整个人的状态就不一样了。”龙永香的话道出了山歌的生命力。这种源于土家先民生活的艺术,不仅记录着劳动的号子,更承载着情感的重量——男女相恋时的缠绵悱恻,生活困顿中的愁苦倾诉,都能在旋律中找到出口。
(图为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采访龙永香。杨惠淳 供图)
如今,山歌并未随着时代变迁而沉寂。在司城村,即兴对唱仍是村民们的日常消遣。一些中年人人也开始重拾这门传统,村里的山歌活动逐年增多。而在抖音等平台上,调侃歌和情歌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容:男女双方用“江湖烈马我爱骑”与“路边狗屎生蛆蛆”这般诙谐对答相互打趣,或是以“挂哥变成呆脑壳”“挂娥没得相思药” 诉说爱恋,古老的歌谣在数字时代收获了新的听众。
龙永香的儿子虽因学业只能浅尝辄止,但她坚信传承的希望:“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去年永顺旅发会上,她的山歌演唱让游客们掌声雷动,这更坚定了她让山歌“走出去”的决心。
与山歌同样动人的,是龙永香身上的土家服饰。改良版的传统服装上,电脑绣制的图案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降低了成本;而她随身携带的手工绣包,以2-3天的工时绣出四人围火把跳摆手舞的场景,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
(图为龙永香为“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成员介绍土家织锦文化的包。吴圆月 供图)
在团队成员询问龙永香“如何避免商业化开发老司城遗址区,也能够促进司城村乡村振兴”,龙永春告诉团队成员“可以在老司城遗址区酝酿土家传统服饰旅拍项目,让游客在山清水秀的遗址区穿上民族服装,将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定格成永恒的记忆。这既不破坏文物,又能让更多人亲近土家文化”,正如龙永香所言:“希望人和自然相融合。”
(图为龙永香为“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成员展示土家传统服饰。孔孟瑶 供图)
从永顺旅发会上的演唱到抖音里的传播,再到建议土家传统服饰旅拍项目,土家文化正以多元姿态融入现代生活。龙永香期待着更多可能性:让传统山歌与现代音乐碰撞,借助专业人才挖掘民间小调;通过更丰富的宣传推广,让土司文化遗址区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当山歌在绿水青山间回荡,当传统服饰成为旅途中的风景,司城村的非遗传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正如龙永香所说:“热爱可抵万难”,这份对文化的赤诚,终将让土家山歌与服饰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通讯员 孔孟瑶 姚南平 代玉洁 杨惠淳)
(图为“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成员与5位土家山歌非遗传承人合影。代玉洁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