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琅塘星|龙凤村的“互助插秧”协奏曲

2025-05-27 15:44:53    来源:琅塘星    访问:    

在雪峰山余脉的褶皱里,海拔600多米的龙凤村静卧于云气之间。山岚缭绕的清晨,错落有致的梯田、冷浸田如链似带,青瓦木屋点缀其间,潺潺山泉在卵石间跳跃。因山高水冷的地理特性,春来比山外迟半月,秋至比平川早一旬,历来只能种植一季稻——正是这独特的生存环境,让这里的农田始终保持着赓续千年的耕作密码。

时令催人耕种忙,不误农时忙插秧。五月下旬,正是水稻插秧农忙的黄金时节,龙凤村的志愿者趁着利好天气,互助开展插秧工作,在芭油冲组、隔山冲组、洞湾组等五个小组的田间地头皆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播种景象。

5月21日清晨,芭油冲组的邱田军和康宋长率先驾驶自家耕地机,连续6个小时为孙贯如、戴隆科等5户无耕地机的家庭义务翻田15亩。铁犁破土的轰鸣声中,十余名闻讯赶来的志愿者挽起裤腿下田,首日便为康宋长家完成4亩插秧。

正当互助行动有序推进时,意外徒生。次日志愿者转战邱田军家3亩田,发现三分之二秧苗惨遭鸟鼠损毁。“我家育的苗有多,已经绑好了,你直接拉去用吧,不要钱!”隔山冲组村民刘忠清得知后,立即将自家储备秧苗无偿支援,这让邱田军万分感激。此时,几公里外的洞湾组的梯田里,刘基洪、刘姣秀等5名志愿者正弯腰抢插,隔山冲组的刘辉等人也是干劲冲天。

现在种田都使用机械化了,为何这里还在用人工插秧?笔者循着山泉声溯源而上,终于明白机械轰鸣为何在此噤声——隔山组的"腰带田"平均不足八分,田埂落差可逾人高,大型农机在此转身都难。但见刘辉小队在七层梯田间辗转腾挪,背篓运秧如履平地,插秧速度竟不输平川机械。这些被外界视为"边角料"的冷浸田,在农人指间化作拼图,三十亩碎玉四日便连成碧海。

原来,为了不让这些边角田被“晾在一边”,变成能种上水稻的“良田”,每年这时节,龙凤村的村民互助插秧,依次轮流帮忙,相互抢插秧苗,保证各家秧苗不误农时。

当最后一株秧苗没入倒映着晚霞的水田,大山深处响起了悠长的"嗬嘿"调。声波掠过层层梯田,惊起满山萤火。插秧人额头的汗珠坠入水面,荡开的涟漪里,依稀可见秋日稻浪千重的幻影。

互助插秧,不仅是应对农忙的智慧,更是深植血脉的乡情密码。从芭油冲组到隔山冲组,五个村民小组的30余亩水田在四天里披上新绿,靠的正是这份“今天帮邻舍,明日人助我”的质朴默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 | 周延 刘亿波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