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民俗艺术遇上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3月27日,由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武新阳、郑万顺、麻志远、田钰奇等同学组建的非遗文化调研团队,走进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苏家作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灯舞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度调研,见证了这项传统非遗的惊艳蝶变。
百年技艺的传承困境
龙凤灯舞起源于清代,是苏家作村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以龙、凤造型的灯彩为道具,通过舞者精湛的技艺,演绎“龙凤呈祥”等吉祥主题,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团队走访省级非遗传承人毋小军时了解到,传统龙凤灯以竹篾为骨,用彩墨绘制图案,依靠烛光透过彩色布料产生朦胧光影效果。“一套完整的龙凤灯舞,从道具制作到排练表演要耗费大半年时间。”毋小军坦言,随着时代发展,这项曾让村民引以为豪的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断代的危机。
科技赋能,破局重生
为激活非遗生命力,当地文旅部门联合科技企业与艺术院校展开跨界合作。调研团队发现,创新后的龙凤灯舞,传统纸扎灯饰被轻盈的环保材料替代,LED灯带精准勾勒出龙鳞凤羽的轮廓,3D投影技术营造出星河璀璨、祥云缭绕的沉浸式舞台……团队成员武新阳表示:“当激光束随着鼓点节奏在夜空中绘出灵动的彩龙彩凤,传统舞步与现代光影完美融合,现场观众激动得纷纷高声呐喊。”
文旅融合创造多元价值
这种创新不仅让古老艺术重获年轻观众青睐,更催生出完整的产业链。团队观察到,如今的苏家作村已形成“非遗+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除常态化演出外,开发出迷你灯舞套装、光影书签等文创产品;周边县市的商演邀约不断,带动村民大幅增收;某知名手机品牌更将灯舞元素融入广告大片,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共赢。指导老师刘鑫指出:“这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龙凤灯舞的成功转型,揭示了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拓展表现形态与应用场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这项承载中华祥瑞文化的古老艺术,正以昂扬姿态舞向世界舞台,书写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本。(通讯员:武新阳 郑万顺 翟凌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