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南学院学生调研团队聚焦青年群体就业方向,以“躺平式就业”现象为切入点,在郴州市开展为期数月的深度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访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深入湘南学院、郴州其他高校、社区及产业园区,收集有效样本百余份,形成相关政策建议,为破解青年就业难题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参考。
多维调研:从校园到社会的全景扫描
调研团队采用“三圈层”调研法:以高校为核心圈层,通过发放电子问卷、组织焦点小组讨论,了解在校生就业预期;以社区为第二圈层,走访青年驿站、人才公寓,追踪毕业生就业现状;以产业园为第三圈层,访谈三一重能、郴州粮油机械等10余家重点企业,获取用人需求数据。特别设置“职业心理测评”模块,运用心理学量表分析“躺平”表象下的深层动因。
现象透视:“躺平”背后的理性选择
调研显示,郴州青年群体中34.6%存在“主动降档就业”现象,但并非简单的消极避世。团队成员宋定一解释:“所谓躺平,实则是青年在职业期待与现实落差间的缓冲策略。”在郴州高新区访谈中,某能源企业HR透露:“00后求职者更关注工作生活平衡,46%的受访者将‘通勤时间'列为择业关键因素。”调研还发现,本地青年返乡就业意愿较5年前提升27%,“家门口就业”成为新趋势。
破题之道:构建弹性就业支持体系
团队提出“双重赋能”解决方案:在高校端建议开设“职业韧性培养”课程,引入产业园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在社会层面设计“职业缓冲带”,建立技能提升与灵活用工对接平台。团队指导教师、教育科学与法学学院童翎副教授评价:“这次调研不仅是学术实践,更是青年自我认知与社会对话的过程,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担当精神。”
这场跨越校园与社会的调研行动,既描摹了Z世代青年的职业画像,也为郴州人才战略提供了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当“躺平”遇见“破局”,从“倦怠”走向“激活”,湘南学子用脚步丈量现实,以数据解读时代,书写着属于青年调研者的独特答卷。(通讯员 陈佳怡李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