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感悟铁军精神,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 “微光寻迹” 社会实践团以扬州为起点,循着新四军在江苏的战斗足迹,先后奔赴扬州、盐城、徐州、镇江四市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团队以 “实地探访 + 史料采集” 为核心方式,在历史遗址中触摸岁月痕迹,在鲜活故事里打捞革命记忆,让青春力量与红色传承深度交融。
首站・扬州:回望抗战终章,聆听老兵心声
研学之旅的第一站,实践团成员来到扬州,在这片见证抗战胜利的土地上开启红色寻踪。团队首先走进抗日战争胜利最后一役纪念地,展厅内陈列的战役实物、标注清晰的作战地图,将成员们带回 1945 年高邮战役的决胜时刻 —— 透过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战地文书,大家仿佛能看到新四军战士冲锋陷阵的身影,深刻体会到这场战役对全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随后,实践团前往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扬州市高邮市熙和巷 70 号)。在党史专家的细致讲解下,受降仪式的每一个细节被生动还原:从日军代表递交降书的庄重瞬间,到新四军将士坚守民族尊严的坚定姿态,再到现场陈列的投降书复印件,字里行间、实物背后满是历史的厚重与胜利的荣光。
为让历史故事更鲜活,团队还特意走访了当地退役老士兵。围坐在一起,老人们缓缓讲述起当年见证新四军守护百姓的亲身经历 ——“战士们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分给乡亲”“深夜帮村民修补房屋,天不亮就悄悄出发去前线”,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段段珍贵的记忆,被成员们精心录制为口述史料,让 “最后一役” 的故事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鲜活过往。
第二站・盐城:溯源军部精神,传承不屈信仰
离开扬州,实践团成员抵达盐城,在这片孕育铁军精神的热土上,探寻新四军军部的红色印记。走进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重建军部” 展区的泰山庙复原场景让人眼前一亮:按照历史原貌还原的军部办公室、作战会议室,桌上摆放的旧油灯、手写的作战指令,瞬间将成员们拉回皖南事变后的艰难岁月 ——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新四军将士始终坚守信仰、不屈不挠,重新组建军部,继续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这份精神让在场每一位成员动容。


为追寻军部转移的历史脉络,团队又前往阜宁县停翅港。在这里,大家重点收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 “文艺抗战” 的民间记忆:当地老人回忆,当年文艺工作者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用话剧、歌曲、绘画等形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军民士气,“《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在田间地头响起,大家听了都热血沸腾,纷纷报名参军”。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成员们对 “文艺战线也是抗战前线” 有了更深的理解。
研学期间,实践团成员还来到大丰狮子口会师纪念碑前。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全体成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嘹亮的誓言回荡在广场上空。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华中与华北战略通道贯通的历史意义,将铁军精神融入青春血脉,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团时的初心与承诺。
第三站・徐州:挖掘边区烽火,感悟军民同心
第三站,实践团成员走进徐州,在苏皖边区的红色土地上,挖掘抗战时期的军民深情与斗争故事。首站来到徐州沛县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团队成员手捧花篮,缓步走到纪念碑前,整理缎带、鞠躬致敬,以此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

陵园管理员向大家讲述了一段 1942 年反 “扫荡” 的感人往事:当时天气严寒,新四军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棉衣与敌人作战,当地百姓得知后,连夜家家户户赶制棉衣,冒着生命危险送到前线,“有的大娘熬了几个通宵,手指被针扎破了也不停歇”。听到这里,不少成员红了眼眶,深刻体会到 “军民鱼水情”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危难时刻彼此守护的真情。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丰县党史陈列馆。馆内的地下交通线模拟场景格外引人注目:昏暗的地道、隐藏的情报传递口、伪装成日常用品的通讯工具,生动还原了当年徐州作为苏皖边区前沿,开展情报输送工作的惊险场景。团队还采访了老兵后人,听其讲述父辈 “货郎送药” 的往事 —— 当年,老兵扮成货郎,将药品藏在货箱底层,躲过敌人的层层搜查,把救命药送到前线战士手中,每一次出发都像是在 “走钢丝”,却从未有人退缩。
第四站・镇江:追寻东进初心,铭记壮烈史实
研学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抵达镇江,在茅山脚下、丹徒河畔,追寻新四军东进的初心与勇气。走进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韦岗伏击战沙盘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通过立体模型,大家清晰看到新四军如何利用茅山地形,以少胜多,打响挺进苏南的第一仗,这场首胜不仅打破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更坚定了军民抗日的信心。

在丹徒四县联合抗日会议会址,团队有了意外收获 —— 成员们在整理史料时,发现了一本 1939 年的《抗日民众动员手册》。手册内页详细记录了动员群众参与抗日的方法、宣传口号,甚至还有简单的军事训练教程,与此前在扬州、盐城、徐州采集的史料相互呼应,完整呈现了江苏地区新四军动员民众、团结抗日的历史脉络。
最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丹阳贺甲战斗旧址。在旧址旁,当地老人向成员们讲述了这场战斗的壮烈经过:1943 年,新四军在此与日军激战,最终歼灭 168 名日军,取得重大胜利。“战士们冲上去和敌人拼刺刀,有的身上多处受伤,还在坚持战斗”,老人的讲述饱含情感,让这场战役的史实更具冲击力,也让成员们对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的铁军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此次四市红色研学,“微光寻迹” 实践团累计拍摄影像素材 800 余分钟,采集口述史料 12 篇,收获满满。目前,团队已着手整合所有素材,计划制作 “重走新四军江苏路” 系列短视频,通过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成员们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为起点,继续用青春视角传播铁军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