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7月4日至8日,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凌逾志愿团赴云南省昆明昆钢养生敬老中心,开展了以“桑榆情,青春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该团队由护理学院具备专业技能的学子组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敬老院老人提供了健康监测、康复护理、心理陪伴等暖心服务,用实际行动传递青春温暖,彰显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凌逾志愿团成员和老人一起玩纸杯套娃游戏。杨瑞 供图
晨光里的“记忆小游戏”:卡片间重拾岁月温情
在清晨的活动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彩色卡片上,心理关爱组的志愿者们正为一场特殊的 “记忆配对小游戏” 做准备。这些卡片上,印着搪瓷杯、老座钟、滇池老码头等老物件与昆明本地旧场景,专为老人设计,既贴合他们的成长经历,又能锻炼记忆力 。志愿者小周蹲在李奶奶身边,轻声说道:“李奶奶,您试试从这些卡片里找出一样的图案,咱们慢慢来。” 说着,轻轻推过卡片。李奶奶拿起一张印着 “二八自行车” 的卡片,眼神瞬间亮了起来,“这车子我年轻时骑过,送孩子上学就靠它!” 志愿者小周顺着话题,认真倾听,还陪着李奶奶一起寻找配对卡片。活动室里,还有几位老人在专注参与游戏。遇到记不清图案的老人,志愿者会温柔提示:“您看这张卡片上的花,和咱们院子里的月季是不是很像?” 短短半小时,老人们笑着回忆过往,“想当年” 的温情对话在活动室里回荡。不少老人主动分享起卡片背后的故事,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片段,随着游戏再次鲜活 。这场小游戏,成为连接老人过去与当下的纽带,在锻炼记忆力的同时,让他们重拾温暖回忆,也让志愿者们更懂老人的岁月情怀。
图为凌逾志愿团成员教老人“七步洗手法”。杨瑞 供图
午后的“护理小讲堂”:破解老年照护常见误区
午后,阳光透过庭院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暑气渐消。疾病护理组志愿者们在此开启 “护理小讲堂”,聚焦老人日常照护误区,用专业知识为老年照护 “纠偏” 。“不少爷爷奶奶关节疼时会减少活动,其实这是误区。” 志愿者小吴手持关节模型,俯身向围坐的老人演示,“适当活动能维持关节灵活度,像这样缓慢转动手腕、轻抬腿部,反而有助于缓解疼痛。” 说着,她带领老人做起 “简易关节操”,小幅度转动、慢节奏屈伸,适配老人身体状态,老人们跟着动作,脸上露出专注神情。“吃药凭感觉,漏服就补双倍”,也是常见误区。志愿者拿出分装药盒,格子清晰标注早、晚。“漏服别盲目补双倍,记下来找医生问清楚。” 简洁话语,让用药要点清晰呈现。一位老人举手提问:“身上总痒,能用热水烫洗不?” 志愿者迅速回应:“热水会破坏皮肤油脂,让痒更厉害。用温水洗,洗完涂润肤露,能缓解。” 专业知识化作生活实用建议,老人们听得认真,有的掏出小本子,把关键内容记下来。这场 “小讲堂”,志愿者们将复杂医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指引,从关节养护到用药、皮肤护理,精准解决老人日常照护困惑,在庭院的凉爽午后,为老年照护注入专业温度,让科学护理知识,真正走进老人生活 。
图为凌逾志愿团成员和老人畅谈,分享感悟。杨瑞 供图
暮色中的“围坐话家常”:倾听藏在时光里的心愿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搬来小凳子,和老人们围坐在庭院的老槐树下,像家人一样拉起家常。没有预设话题,只从“今天的晚饭合胃口吗”“子女最近来看您了吗”这类日常小事聊起,慢慢走进老人的内心。“我年轻时候是厂里的会计,算账从没出过错,现在眼睛花了,连手机字都看不清咯。”张爷爷语气里带着些许失落,志愿者小林立刻握住他的手:“爷爷您真厉害!看不清字没关系,我们教您调手机字体大小,以后还能和孙子视频呢。”聊天中,志愿者们还悄悄记录下老人们的“小心愿”:王奶奶想再看一次年轻时跳的广场舞视频,刘爷爷想给远方的孙女写封信。“以前没人听我讲这些老故事,你们来了,我心里敞亮多了。”聊到尽兴时,李奶奶还哼起了年轻时的老歌,志愿者们跟着轻轻和,暮色中的小院满是温暖的烟火气。
此次志愿服务,凌逾志愿团不仅用专业为老人们筑起健康屏障,更用陪伴温暖了他们的晚年生活。未来,团队将继续带着“医者仁心”的初心,把志愿服务送到更多需要的地方,以青春之力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