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的碎金泼洒在明伦校区南门四角飞檐上,那方镌刻着“河南大学”的匾额便泛起青铜般的幽光。这座始建于1936年的门庭,以九开间歇山式建筑的雍容,在青砖灰瓦间铺展成一部立体的史册。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代代河大人精神返乡的渡口,是铁塔风铃与书声琴韵交织的图腾,是滚烫的青春与百廿年沧桑对话的圣坛。
门庭若史,镌刻时光年轮
南门的每一块青砖都是会呼吸的活字。抚摸那些被风雨剥蚀的纹路,指尖能触到1936年范文澜教授挟着讲义匆匆穿行的衣角,触到1942年流亡师生在门楼下高唱《黄河大合唱》时震颤的空气。十二根朱漆廊柱如同时辰钟摆,记录着从省立河南大学到国立河南大学的蝶变,丈量着自科举贡院到现代学府的千年文脉。门额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不是冰冷的铭文,而是流淌在砖缝里的血脉。春日玉兰绽放时,花瓣轻轻落在门前的石狮额顶,恍惚间看见1949年那群戴着八角帽的学子在此振臂高呼,他们的呐喊化作门楼上永不褪色的彩绘,至今仍在斗拱间隐隐回响。
出入之间,浇筑生命仪式
2012级某毕业生在离校前夜,独自在南门台阶静坐到天明。他说这座门庭是青春的龙门——2018年秋,他拖着行李箱第一次仰望门楼时,琉璃瓦上正栖着九月的雨燕;而此刻,月光将他的影子拉长成1923年预校先贤们负笈西行的剪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最懂这门庭的哲学意味:每日进出时总要在门廊稍驻,看朝阳如何将“河南大学”四字从黛青染成金红。这短短十米的穿行,恰似从《资本论》的理性世界走向大礼堂广场上沸腾的生活实践。那些写在门柱内侧的斑驳字迹,或许是某位学长在考研前夕刻下的“实事求是”,又像历史长河里所有河大人共同书写的集体宣言。
星门永昼,照亮精神原乡
如今站在南门前,能听见三种时空的和鸣:贡院时期的车马铃声从地底传来,民国建筑的砖木正在讲述烽火弦歌,而新时代学子的手机镜头里,AR技术正让门楼上浮现出全息校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们在此领悟到最生动的辩证法:传统与现代在飞檐翘角间碰撞,个体命运与民族复兴在九间门廊里交响。
门与碑的永恒二重奏
当毕业季的紫藤再次爬满南门西墙,又有无数青春即将跨过这道鎏金的分野。离人会在此处回望:那飞檐上凝固的云朵,是范文澜先生未写完的讲义;门洞里穿梭的风声,是嵇文甫教授抗战演讲的余韵;而永远明亮的门灯,恰似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火,照亮着从1922到2025年永不间断的精神长征。
这座门庭终将老去,但每块砖石里沉睡的故事会在代代学子血脉中苏醒。当某天我们垂垂老矣,记忆里定会矗立着那座永不关闭的南门——它不仅是河南大学的地理坐标,更是所有河大人心中那扇通向精神原乡的永生之门。(河南大学 周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