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居科学与设计学院学生贾浦、樊恬祎、毕江涛等,在学校教师范钦栋、王冬梦的指导下,走进郑州市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开展工业文化遗产调研。师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口述史采集和业态分析,解码这座“生活化工业遗产”的活化密码,为城市更新提供鲜活样本。
(一)工业记忆:红砖厂房里的“中州牌”往事
走进油化厂创意园,苏式红砖建筑群、锈迹斑斑的皂化锅、墙上“为人民生产优质肥皂”的标语,瞬间将人拉回1950年代。这里曾是新中国首批苏联援建项目之一,生产的“中州牌肥皂”承载了几代郑州人的生活记忆。“老工人告诉我们,当年肥皂凭票供应,一块‘福乐尔’香皂能换半斤粮票。”团队重点记录了园区对工业元素的保留方式:铁轨改造为景观步道、老仓库变身文创市集、生产车间保留原貌成为“肥皂博物馆”。“这些细节让历史可触摸,比教科书更生动。”指导教师XXX评价道。
(二)活化路径:工业遗产与市井烟火的共生
与二砂文创园的“公园式改造”不同,油化厂创意园更注重“市井味”与“工业风”的融合。调研显示,园区通过三大策略实现活化:(1)功能置换:将琐碎厂房改造为餐饮、剧场、手作工坊等业态,形成“四通八达的风情街”;(2)社区联动:依托周边成熟社区,举办各类互动活动,吸引市民参与。“这里既有网红咖啡馆的文艺气息,也有老工人讲述历史的质朴感,是真正的‘新旧共生’。”学生XXX表示。
(三)挑战与建议:碎片化厂房的再利用难题
团队也发现,园区部分边角厂房仍处于闲置状态。“建筑布局分散导致管理成本高,需引入小微业态填充。”指导教师XX建议参考北京798的“艺术工作室”模式,吸引独立设计师入驻。此外,调研报告提出加强与国棉厂街区的联动,共同开发“郑州工业遗产研学线路”,形成规模效应。
展望未来:如何从“地方记忆”到“国家名片”?2025年初,油化厂创意园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标志着其活化模式获得认可。调研团队认为,这种“轻工业遗产+生活文化”的路径,为全国同类项目提供了借鉴。“工业遗产不仅是机器和厂房,更是人的故事。油化厂的成功在于让历史‘活’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教师XXX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