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安溪县楹联学会会长陈毓斌、安溪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陈坤玉带队走进芦田镇、三洋村开展采风活动。一行人步履所至,目之所及,皆是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自然山水的灵秀之美:在芦田老茶厂,漫溢的陈香中细品岁月沉淀的茶韵;在三洋村党支部书记杨西河的热忱邀约与带领下,步入“中国梅占百年老树保护园”,与百年茶魂低语对话,感受草木间蓬勃的生命力量;驻足杨氏大宗祠,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间感悟杨氏家风的千年传承与人文温度;徜徉梅占公园,于一草一木中拾撷茶乡雅趣,让身心浸润自然之美;静悟宝峰岩禅意,于青烟梵音中探寻文化底蕴;登高银瓶山巅,借峰峦壮阔抒发家国情怀。

走进芦田老茶厂,斑驳的厂房墙体印记着安溪茶产业的峥嵘岁月,萦绕鼻尖的陈香仿佛在静静诉说着时光里的匠心故事。学会成员们驻足其间,看老设备静静矗立、回望往昔,品老茶香缓缓流淌、沉淀时光,纷纷感慨:“一杯老茶藏岁月,半副楹联写春秋”。笔墨情愫随茶香袅袅升起,大家渴望用凝练的联语,为这份坚守与传承留下最珍贵的文化印记。
杨氏大宗祠与圆通堂的飞檐翘角,如展翼灵雀般擎起宗族千年荣耀风骨,又驮载着岁月沉淀的温润暖意;雕梁画栋间,每一刀镌刻都藏着先辈经世致用的人生智识,每一抹油彩都凝着血脉相续的家国情怀。大宗祠大门两侧,“银峰峻秀连北斗,梅占清芳献中山”的楹联赫然镌就,笔墨如铁画银钩,既揽山川灵秀之气,又蕴家国赤诚之心。“梅占清芳”四字背后,藏着一段跨越百年的温情佳话——上世纪二十年代,三洋村名将杨汉烈于1923年春节,将五箱醇香梅占茶赠予孙中山先生。先生览信收茶,感念至深,挥毫回信:“汉烈吾兄惠鉴:惠书暨茶叶五箱,已一一领悉……”如今,这封书信被后人镌于木板,高悬于杨汉烈故居中堂,字里行间的敬意与热忱,早已和梅占茶香一同,融进了杨氏族人的血脉记忆与精神基因。学会成员们驻足凝眸,指尖轻触楹联上被时光浸润的纹路,仿佛触到了百年前的温度——笔墨间的苍劲是风骨,温润是柔情,二者交织成穿越时空的精神回响。这回响里,有“六言圣谕”代代相传的谆谆教诲,有家风家训在烟火日常中延续的薪火微光,更有初心使命于岁月长河中笃定的守望。这楹联、这书信、这梅占茶香,早已超越器物与故事本身,成为中华文明根脉的鲜活注脚,在世代茶乡人的心田里静静流淌,在宗族的繁衍中生生不息,让每位瞻仰者都深切懂得:家与国的情怀,从来都藏在这一砖一瓦、一纸一笔、一叶茶香里,温热而绵长,厚重而鲜活。
踏入“中国梅占百年老树保护园”,百年茶树苍劲如笔、枝繁叶茂,新梢凝翠间漫溢着穿越时光的醇厚茶香。草木葱茏的梅占公园内,清风送爽拂面,景致宜人舒心。学会成员们漫步其间,或驻足静观四时更迭的自然之趣,或吟哦构思朗朗上口的联语佳句——让自然山水的灵秀之美与楹联艺术的雅致之韵相映成趣,让生活中的诗意在笔墨流转间悄然绽放。此次雅集以天地自然为纸,以笔墨才情为言,让成员们在与山水相拥中汲取创作灵感,更让楹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在绿水青山间与梅占茶香相融共生,焕发鲜活而温暖的生命力。
随后,一行人赴三洋村宝峰岩开展调研。这座始建于南宋(1132年前)、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古建,主落建筑规制完整、造型古朴严谨,其中明代早期及清代木构架,为研究安溪古代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实例,于2025年7月被公布为第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寺禅意氤氲中,大家沉浸感悟“禅茶一味”的深邃意境,共同探讨楹联文化与宗教文化、茶文化的深度融合之道;攀登银瓶山时,众人拾级而上,揽山川胜景于眼底,抒壮志豪情于胸中,让个人情怀与家国大义在登高望远中得到升华。
据了解,为传承梅占茶脉之精髓、涵养梅占茶文化之底蕴,三洋村以茶为媒、以赛为桥,连续数年深耕梅占茶王赛,让古法技艺在匠心角逐中薪火相传;同时聚力成立三洋梅山岩、大银峯、咏梅等茶叶专业合作社,匠心淬炼“美龙一号、汇幽然、贻远堂、飞天梅占、梅占村、寒香魁、梅占红”等梅占佳茗,让岁月沉淀的茶香走出深山、香飘市场,赢得万千消费者的青睐与赞誉。
作为福建省首个、全国第五个县级楹联学会,安溪县楹联学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三十五年薪火相传,始终秉持“弘扬传统文化、助力经济发展”的宗旨,积极推动楹联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创办教育基地,主办“泰山岩杯”“李光地杯”等全国性楹联大赛,让联花在茶乡大地绚烂绽放,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此次采风,以天地为纸、以笔墨为言,让楹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在绿水青山间与梅占茶香、千年家风、古寺禅意相融共生,焕发更加鲜活温暖的生命力。学会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把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所悟之理融入楹联创作,让联韵串联茶韵、家风、山水与禅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联韵力量,让千年茶乡在新时代更具时代魅力与人文温度。(杨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