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基础。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带着知识、视野和热情回到乡村,他们既是乡村变化的见证者,更应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如何让这些返乡青年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传承主力军”,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关乎乡村精神风貌的提升,更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深度与温度。
守好根基,方能读懂文化内核。乡村文化藏在老手艺的肌理里、传统习俗的仪式中、方言民谣的韵律间,若不深入了解,便难以真正传承。返乡青年初回乡村,往往对本土文化缺乏系统认知,容易陷入“想做却不知从何做起”的困境。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先当“学习者”,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非遗工坊,跟着老匠人学一门手艺,听老村民讲一段故事,参与一场传统节庆活动。比如跟着竹编艺人学劈篾、编织,在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的过程中感受习俗内涵,在收集整理方言谚语、民间传说中触摸文化根脉。只有真正读懂乡村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价值,才能从内心生发出敬畏与热爱,为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表达,方能让文化“活”起来。时代在发展,乡村文化若一味守旧,难免会与年轻群体脱节,失去吸引力。返乡青年熟悉新媒体技术、了解现代审美,这正是他们传承文化的独特优势。要鼓励他们跳出“老路子”,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用短视频记录老手艺的制作过程,配上生动的解说,让竹编、木雕、剪纸等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将传统故事改编成漫画、短剧,让乡村传说有了新的呈现形式;把民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出印有本土图案的笔记本、帆布袋,让文化以更实用、更时尚的方式融入生活。比如有的返乡青年将家乡的山歌改编成流行曲调,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既保留了山歌的韵味,又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家乡文化,让乡村文化在创新中焕发生机。
搭建平台,方能让传承有“奔头”。返乡青年参与文化传承,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稳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若缺乏平台和保障,许多好想法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甚至会让青年因看不到希望而放弃。地方政府和村集体要主动搭建“舞台”:一方面,设立乡村文化传承扶持资金,为青年开展文化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比如资助他们创办非遗工作室、组织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举办乡村文化节、非遗作品展、民俗展演等活动,让青年有机会展示传承成果,同时对接市场资源,帮助他们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比如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文创产品、开通直播带货推广非遗手工艺品。此外,还可建立文化传承激励机制,对在文化传承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给予表彰、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传承文化也能有作为、有收获”,增强传承的信心和动力。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魂”,返乡青年则是守护这缕“魂”的重要力量。让更多返乡青年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传承人”,需要引导他们读懂文化、创新表达、获得支持,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乡村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真正成为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的家园。(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