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炫酷的舞台布景,没有专业的赛事装备,没有邀请领导讲话站台,9月26日的新化县西河镇河西村文化广场,却凭着一股“泥味”十足的热闹劲儿,把全村人的目光都聚到了一起——首届“村武”大赛在这里开锣,木杠较劲的闷响、拳脚生风的飒爽、邻里起哄的笑声,混着刚从田里带来的泥土气,酿成了秋日里最鲜活的乡村图景,也为西河镇争创“武术小镇”添了抹乡土亮色。
赛场边的石阶上,村民胡大爷攥着自家的小板凳,往前挪了挪身子。刚结束的集体梅山拳《精忠报国》还在他脑子里回放,“以前老伙计们在晒谷场耍拳,都是零散看个热闹,今儿个这么多‘高手’同台,连书记都上场耍棍,咱河西的‘武家底’总算亮出来了!”说话间,赛场中央传来一阵欢呼,胡大爷赶紧抬眼——原来是顶杠比赛开始了。
两根平日里抬谷箩、搭瓜架的老木杠,此刻成了赛场的“主角”。村党总支书胡志显和村民胡佑平各执一端,腰马扎稳,胳膊上的青筋绷得发亮。“嘿!”随着一声吆喝,两人同时发力,木杠微微颤抖着往中间顶,围观的人群瞬间炸开了锅:“佑平,稳住!再使点劲!”“书记也别松劲儿啊!”最终,胡佑平凭着常年扛锄头练出的“笨劲”胜出,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憨笑着摆手:“哪是啥本事,就是平时干活练的力气,没想到今儿个派上了用场!”
赛场的另一头,画风又换了模样。72岁的胡旺文穿着洗得发白的褂子,耍起梅山拳来却半点不含糊,每一拳落下都带着风,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没磨掉骨子里的刚劲;16岁的胡宇攥着比他胳膊还粗的木棍,跟着爷爷学了半年的梅山棍术,虽有些生涩,却透着少年人的认真;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肖建明,他手里的耙子本是翻地的农具,经他手腕一转,竟成了攻防兼备的兵器,“以前种地累了,就拿农具比划两下,没想到今天还能当着全村人的面‘露一手’!”
赛场角落的“武术小课堂”,藏着最温柔的传承。老拳师胡志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几个孩子扎马步,小家伙们踮着脚尖,努力把腿分开,有的站不稳晃了晃,惹得旁边的大人笑出了声,却没人肯停下。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毅峰趁机掏出提前准备的梅山武术连环画,“先让娃们觉得‘好玩’,才能让老手艺真正传到他们手里。”看着孩子们围着连环画叽叽喳喳,村民刘翠兰笑着说:“以前孙子总抱着平板不放,今儿个看完比赛,主动要学扎马步,这比啥都强!”
周慧娟的《节日欢歌》缓缓响起。赛场边的乡亲们有的跟着哼调,有的拉起了家常,刚比完赛的胡佑平被围在中间,有人拍着他的肩膀打趣:“下次再跟书记比一场,准能再赢!”胡志显也笑着接话:“没问题,下次咱再加个掰手腕,让大伙看得更热闹!”没有输赢的计较,只有邻里间的热乎气,赛场的紧张劲儿,渐渐化成了唠不完的家常。
村武活动结束,刚结束院落之间拔河比赛的竞赛的选手和观众慢慢散去,可村里的热闹劲儿却没停。有人琢磨着下次比赛要跟老拳师学两招,有人计划着把家里的旧农具翻出来“研究”招式,连孩子们都吵着明天要去晒谷场练马步。新化县文旅广体局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看着这场景,心里满是踏实——这场没设聚光灯的“村武”大赛,比出的不只是胜负,更是河西村人藏在拳脚里的精气神,是融在木杠与欢歌中的乡土情。
如今再走河西村,清晨的晒谷场总能看见耍拳的老人,傍晚的文化广场常有比划招式的孩子。这场“土味”赛事就像一颗种子,把梅山武术的魂、乡村生活的暖,悄悄种进了每个人心里,也让乡村文化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发芽、生长。
作者 陈斌 邹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