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寻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路径,陕西理工大学实践团奔赴榆林补浪河地区,开展以沙地生态治理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实践团走访补浪河治沙遗址、沙地生态公园、治沙研究所等点位,通过实地勘察、访谈交流、资料研读,系统探究当地生态治理模式与经验,以青春之力解码绿色发展密码。
回溯补浪河治沙史,感悟初心使命
补浪河的沙粒间,藏着榆林生态蝶变最鲜活的注脚。实践团的首站便踏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旧址,讲解员的声音穿过时光,将三代治沙女民兵的热血历程缓缓铺展。60余载寒暑交替,她们的足迹深深烙印在荒漠上:春日里顶着漫天黄沙栽下幼苗,夏日里迎着灼灼烈日浇灌新绿,秋日里忍着干裂寒风加固沙障,冬日里踏着冻土地规划来年的造林蓝图。那些被风沙磨破的手掌、被烈日晒黑的脸庞、被寒风吹裂的嘴唇,都化作了万亩沙地向绿洲蜕变的勋章。
从最初用筐子背土、用双手刨坑,到后来摸索出“前挡后拉”“网格固沙”的科学方法,她们用“誓将沙海变林海”的信念,在荒漠中劈开一条生路。实践团的成员们静静聆听,仿佛能听见当年铁锹撞击沙砾的铿锵声,能看见月光下女民兵们巡逻护林的身影,心中对“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奋斗、敢为人先”的治沙精神有了更滚烫的理解。
阳光透过旧址窗前的绿树洒下斑驳光影,如同治沙精神在岁月中留下的印记。当老民兵们摩挲着当年用过的水壶、铁锹,说起如今沙丘变良田、荒漠成景区的新貌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满的欣慰。实践团的成员们终于读懂,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誓言——它是代代相传的初心,是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更是刻在榆林人骨子里的生态守护密码。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补浪河的每一片新叶,都在诉说着:只要信念如磐,荒滩也能绽放出生命的繁华。
探寻绿色奇迹,共悟治沙精神
离开治沙连旧址,实践团的脚步迈向了生态森林公园林业展览馆。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逐一参观各个展厅。建设厅中,珍贵的历史照片与详实的文献资料,将榆林人民“南治土、北治沙”的艰辛过往缓缓铺陈。从曾经风沙漫天、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到治沙英雄们挺身而出,扎根沙漠,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和顽强的意志,一株株树苗在荒漠中种下,一步步改写着榆林的生态命运,这其中的艰难险阻与不屈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个人。
步入展厅中,世界八大沙漠的微缩模型有序陈列,与榆林沙地的变迁图形成鲜明对照。通过这些直观展示,同学们清晰看到毛乌素沙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沧桑巨变,深刻领悟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变。
生物厅里,沙棘、沙柳等耐旱植物标本整齐摆放,野兔、沙鼠等沙地动物的影像资料不断播放,生动呈现出沙地生态改善后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的美好景象,让人切实感受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与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产业厅中,以沙生植物为原料开发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如沙棘饮品、沙柳编制工艺品等。这不仅展示了榆林在生态产业发展上的创新探索,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让大家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共进。
探治沙研究所,洞察科技治沙新篇
实践团的最后一站,停在了治沙研究所的实验室与试验田间。科研人员的讲解揭开了现代治沙的科技密码:培养皿中,微生物固沙剂正悄然改变沙粒的团聚结构,让松散的沙土有了“凝聚力”;智能控制柜前,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时调控着每一株幼苗的灌溉量,滴灌系统像毛细血管般将水分精准送达根系;试验田里,经过改良的沙地马铃薯叶片舒展,沙棘与文冠果的杂交品种挂满饱满的果实。这些从实验室走向沙地的技术成果,让治沙从“靠天吃饭”的蛮干,变成了“向科技要效益”的巧干,为生态治理注入了持续不断的动能。
在随后的研讨中,“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愈发清晰。科研团队展示的沙柳造纸生产线数据令人振奋——每吨沙柳可制成优质纸浆,既解决了灌木平茬后的资源利用问题,又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沙漠光伏基地的实景图里,蓝色光伏板下,牧草与药材长势喜人,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双重收益。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让生态治理不再是单纯的投入,而是能在守护绿色的同时“挣得金山”,这种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模式,正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充满智慧的新答案。
凝聚实践力量,践行青春担当
调研期间,实践团每日复盘总结,梳理治沙经验与生态发展启示。成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深刻认识生态治理的艰巨性与科学性,更明晰青年在绿色发展中的责任。为深化校地合作,实践团与补浪河地区达成共建实践基地意向,未来将持续组织学生参与生态调研、科普宣讲等工作,助力治沙经验推广与生态理念传播。
陕西理工大学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把补浪河治沙智慧融入学术研究与实践育人,引导更多学子关注生态治理、投身绿色发展,用青春行动为筑牢生态屏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让治沙精神与生态理念在实践传承中熠熠生辉。
作者(陕西理工大学 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