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手语润童“声”,指尖筑心“桥”

2025-08-01 10:15:3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语助振兴,普润綦江”三下乡团队无声桥梁促文化共融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背景下,语言沟通的包容性成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2025年7月,依托教育科学院在特殊教育学与教育康复学领域的深厚学科积淀,由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成的綦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套面向乡村儿童的特色手语课程。课程以“沟通无碍,融合有爱”为核心目标,旨在通过专业化的教学实践,不仅教授沟通技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理解、接纳与关爱的种子,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乡村文化氛围贡献力量。

一、专业筑基:精准定位儿童需求,学科优势赋能课程设计

服务队在前期深入调研中发现,当地儿童普遍缺乏接触特殊群体和非言语沟通方式的机会,对听力障碍群体的理解和认知存在空白。针对这一实际需求,团队成员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学中关于沟通障碍干预与社会融合的核心理论知识,并结合教育康复学强调的功能性沟通与代偿策略应用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规划。

内容选择专业化:课程摒弃简单化的手势罗列,而是基于特殊教育学中实用功能性沟通,精选高频生活词汇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科学化:借鉴特殊教育中常用的结构化教学和情境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康复学提倡的多感官输入(视觉模仿、触觉辅助、动觉练习)理念,设计出梯度分明、趣味性与实效性并存的教学活动。例如,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物手势,如模仿兔子长耳、熊猫黑眼圈等降低入门难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同时兼顾实践基地学生年龄差距,采用大小班级分年龄段教学,实现教学的精准性。

目标设定融合化:教学目标不仅定位在掌握一定数量的手语词汇,更着重于引导儿童理解手语作为重要沟通工具的价值,初步建立尊重差异、平等互助的社会认知,呼应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实践深耕:三大环节层层递进,专业智慧融入教学过程

课程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团队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扎实能力:

趣味入门:解锁基础手语词汇

课程从儿童熟悉的生活词汇切入。志愿者系统教授常见动物(熊猫、兔子、小鸟等)及兴趣爱好(跳舞、羽毛球、摄影等)的规范手语表达。教学强调互动性与趣味性,通过形象演示、反复练习及互动游戏,孩子们快速掌握了核心词汇,为交流打下扎实基础。

(图为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相关手语词汇)

融合提升:手语舞动促理解

为深化学习效果,课程创新引入手语舞环节。志愿者选取励志歌曲,将已学词汇融入编舞。孩子们在音乐节奏中,整齐划一地用手语“唱”出歌词。这一环节生动强化了词汇记忆,更让孩子们在韵律中体验手语作为表达媒介的独特美感,加深对沟通多样性的理解。

(图为学生手语歌学习)

实战汇演:情景演绎展成果

课程成果以情景剧形式进行集中展示。孩子们模拟在“公园”场景中,完整运用所学手语:从打招呼、自我介绍,到询问兴趣、发出活动邀请,流畅完成与新朋友的“无声”交流。这场实战演练,是孩子们手语沟通能力与自信心的最佳证明。

(图为手语情景剧表演)

三、成效与回响:童心被点亮,融合种子在乡土萌芽

本次课程不仅传授了实用手语技能,更是一次深刻的融合教育实践:

1.技能习得:学员熟练掌握了基础手语词汇与应用场景对话。

2.认知提升: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增进了对听障群体沟通方式的理解与尊重。

3.融合促进:活动在孩童心中根植了平等、包容的理念,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播下种子,切实体现了三下乡实践服务社会、促进融合的宗旨。

(图为团队合影)

指尖翩跹,传递无声大爱;童心浸润,孕育融合未来。教育科院綦江三下乡团队的手语课堂,不仅是一次技能的传授,更是一次爱的教育和融合文化的启蒙。它用专业知识架起理解的桥梁,用青春实践回应乡村的期待,在孩子们心中点亮了一盏尊重差异、拥抱多元的灯。这微光汇聚,终将照亮乡村文化振兴中那条通向更加包容、温暖、有爱的未来之路。(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傅童佳、蓝周天雪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