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大学声声入人心团队参与以“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由法学院同学精心组织,旨在通过推广普通话,提升乡村居民的法律素养,同时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现场氛围热烈,以下为活动详细报道。
活动开展第一到二天活动主题为:青言青语课堂,法律知识与普通话同行,团队以“青言青语课堂”为载体,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向当地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并推广普通话。首先是进行情景剧表演:法律知识生动传递。课堂伊始,团队成员与当地青少年及中老年人共同演绎了一场以“尊重和保护隐私权”为主题的情景剧(如图1所示)。剧中,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角色扮演,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居民们在欢声笑语中深刻理解了隐私权的重要性。情景剧不仅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也让法律知识更加贴近人心。
其次进行简单的普通话问答,利用普通话问答环节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团队成员围绕居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难题,如消费维权、邻里纠纷等,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引导他们如何利用法律这一工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图2所示)。同时,鼓励居民积极练习普通话,提升语言交流能力,为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是组织绕口令练习:普通话趣味挑战,绕口令练习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参与者们纷纷挑战自我,用标准的普通话念出绕口令(如图3所示),现场笑声不断。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口齿,也增强了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普通话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活动第三到四天开展以竹编技艺探访,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共融为主题的活动。团队深入乡村,对当地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与问卷调查,并现场学习了竹编技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语言使用现状。在问卷调查环节,团队成员协助传承人填写了关于普通话语言文字掌握和使用情况的问卷(如图4所示)。对当地普通话的语言文字掌握和使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为后续的推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其次开始正式对非遗传承人采访,传承人在采访中分享了竹编技艺的发展历程、未来展望以及当代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技艺的原因(如图5所示)。他提到,竹编技艺作为乡村文化的瑰宝,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传承。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木雕等传统手工艺的浓厚兴趣,并分享了自己从电视节目中学习的经历,激励团队成员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最后,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精湛的竹编工艺制作过程(如图6所示)。从选材、劈竹、编织到成型,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团队成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不仅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深刻体会到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活动开展的第五到七天,团队一行来到了当地的黑砂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荥经黑砂的历史起源、发展流变以及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如图7,8所示)。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黑砂制品,从古朴的茶具到精美的艺术品,无一不彰显着黑砂文化的深厚底蕴。团队成员们驻足观赏,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对黑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黑砂博物馆的周围,团队还参观了严道古城。古严道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严道古城景区巧妙地将严道古城遗址、荥经黑砂产业带、古城乐园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名片(如图9所示)。团队成员们漫步在古城街头,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古代驿站。
在活动进行的第八到十天,开展直播助农,普通话助力特色农产品推广。在完成黑砂博物馆与严道古城的探访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直播准备工作中。他们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与交流,精心策划直播内容,力求以最生动、最通俗的方式向大众宣传当地的农产品和特色。直播中,团队成员以普通话为媒介,详细介绍了当地的蜂蜜、竹笋和竹编等特色产品(如图10)。他们不仅讲述了这些产品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还分享了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观众在了解产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
推普,是为了让乡土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而今天,我们要用最通彻的话语,让这些带着土地温度的好物,走进更多人的心里。直播过程中,观众互动热烈,纷纷表示对当地农产品和特色文化的浓厚兴趣。此次直播不仅有效推广了普通话,也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实现了语言推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随着项目的圆满结束,团队与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大合照,共同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如图11,12)。大家纷纷感谢乡政府工作人员对活动开展的支持与信任,并表示如果还有机会,团队将再次来到这里,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有效推广了普通话,提高了乡村居民的法律素养,还为竹编技艺、黑砂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连大学声声入人心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努尔孜巴·艾则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