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苏立诚 郑海)7月9日,长江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愿益团队踏上“青春红色筑梦之旅”,深入荆州市江陵县郝穴镇西湖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与江陵县沿江社区服务站,开展“七彩阳光”爱心托管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以文化传承与科技普及为核心,旨在通过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课程,激发社区儿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兴趣,以青春之力推动科技赋能江陵县发展。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以经典诗词《送元二使安西》和《题临安邸》为蓝本,开启了一场国学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志愿者们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诗人情感娓娓道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诗词内涵。为加深孩子们的理解,团队采用“诗画结合”的创新教学法,鼓励孩子们将诗词中的画面用画笔呈现。
小朋友根据讲解的诗词绘画/孙望娟供图
在绘画环节,小朋友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画笔勾勒出“渭城朝雨”的清新、“西湖歌舞”的盛景 。完成画作后,小朋友们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与绘画思路,现场气氛热烈。一位小朋友分享自己画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说道:“我画了柳树和酒杯,因为诗里说朋友要走了,他们在喝酒告别。”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诗词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朋友的绘画作品/龚军供图
老师与小朋友合照/李心怡供图
除了文化课程,科技体验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志愿者们依托专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科技体验项目,涵盖软件编程、硬件展示、微观探索和太阳能源应用,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感受科技魅力。
在软件编程课程中,志愿者借助图形化编程工具,带领小朋友们一步步了解编程逻辑。从简单的指令输入到复杂的游戏设计,孩子们沉浸在代码的奇妙世界中,最终成功编写出属于自己的小游戏,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当看到屏幕上的角色按照自己编写的程序做出各种动作时,小朋友们兴奋地欢呼起来,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创新的热情。
研究生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通过编程设计游戏/朱云骢供图
硬件展示区同样热闹非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有的STM32流水灯与红外接收硬件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目光。志愿者详细讲解硬件工作原理,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操作,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电子电路的神奇。小朋友们亲手遮挡红外接收装置,看着流水灯依次亮起,好奇地询问其中的奥秘,志愿者们则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探索硬件世界的奥秘。
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志愿者还带领他们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透过小小的镜头,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惊叹于细胞的独特结构。志愿者结合生物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细胞的功能与作用,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望。
图为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使用显微镜/吴必胜供图
户外活动中,志愿者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太阳能小车和太阳能直升飞机。在阳光的照耀下,小车快速行驶,直升飞机缓缓升起,孩子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志愿者抓住时机,讲解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以及清洁能源在生活中的应用。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亲身体验操控太阳能设备的乐趣,在心中种下了绿色科技的种子。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太阳能小车与太阳能直升飞机/吴应波、王璐峥供图
长江大学愿益团队此次青春红色之旅活动,不仅为江陵县社区儿童带来了知识与欢乐,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赋能”理念,为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打开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科技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支教,更是我们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合影/高文锦供图
社区工作人员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们带来的课程非常丰富有趣,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到了新知识,拓宽了视野。这种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也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家长们也反馈,孩子回家后对科技和诗词表现出浓厚兴趣,经常分享在活动中的所学所感。
志愿者和小朋友们与老师及社区工作人员合影/郑海供图
未来,长江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愿益团队将继续深化“青春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组织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让科技与文化的种子在江陵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志愿者与老师及社区工作人员合影/时乾宁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