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踏上了一场融合工匠精神与科技探索的实践之旅。团队先后走访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 “大国工匠室”、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国网新源沂蒙抽水蓄能电厂及山东柔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与劳模对话、探秘智能装备、见证大国重器中,深刻感悟电力行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脉搏。
在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大国工匠室” 内的一件件创新成果与图片资料,串联起国家 “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党代表李敏工程师的成长轨迹。“从爬塔巡检的普通输电工人,到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的劳模,靠的是‘拧干每一滴油’的较真劲儿。” 李敏结合现场展示的改良工具、专利模型,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一线工作中突破传统思维:为提高巡检效率,他牵头研发 “输电线路异物远程清除装置”,将过去需要停电 6 小时的作业缩短至 20 分钟;针对山区线路覆冰难题,他带领团队融合物联网技术,构建覆冰预警系统,让故障排查效率提升 3 倍。他强调:“创新不在实验室里‘等风来’,而在电线杆上‘接地气’。” 鲜活的经历与务实的理念,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更坚定了 “扎根一线、追求卓越” 的信念。
带着对技术创新的追问,实践团队走进国网技术学院。在仿真实验基地,队员们通过虚拟现实设备 “亲历” 高压设备检修场景,在模拟操作中理解安全规程与技术规范;“智能电网调度” 实训平台上,实时数据流与动态模拟图直观呈现电网负荷调节过程,让课本上的 “电力系统稳定性” 概念变得可触可感。这种 “理论 + 实操” 的沉浸式培训模式,让大家对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有了全新认识。
在沂蒙抽水蓄能电厂,巨大的地下厂房与轰鸣的机组展现着 “大国重器” 的硬核实力。工作人员详解 “低谷抽水蓄能、高峰放水发电” 的原理时,中控室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正印证着这项技术的价值:单日调峰能力可达数百万千瓦时,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稳定并网提供坚实支撑。而山东柔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 “明星产品” 更让队员们眼前一亮 —— 电力巡检四足机器人凭借灵活的关节设计,可在变电站复杂地形中自主避障,搭载的红外热像仪能精准识别设备温差;风机不停机巡检终端则通过磁吸式设计,实现在运行状态下对叶片的无损检测,将检修效率提升 5 倍以上。这些 “会思考” 的装备,生动诠释了 “科技赋能电力运维” 的深刻内涵。
“从工匠的坚守到智能的突破,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电力行业的温度与速度。” 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此次探访不仅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在心中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未来,他们将以工匠为范、以科技为刃,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勇毅前行,用青春力量助力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