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溪湿地时指出“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在“八八战略”擘画的宏伟蓝图下,浙江省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生态省建设的关键载体,湿地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助力着浙江省共同富裕的向前发展。
2025年7月3日,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里‘湿’意·共富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实地调研了这片由沧海桑田蜕变而来的生态宝库。调研当天,实践团与湿地科普宣教科科长吕华开展访谈,探寻漩门湾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一条生态共富之路。
图 1 实践团合照
图 2 团队成员与吕科长进行访谈
发展历程:从围垦滩涂到生态明珠的涅槃
漩门湾的故事,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塑造的壮丽史诗。吕科长向实践团介绍,漩门湾的形成源于古代地壳运动,造就了独特的漩门海峡。然而,真正改变其面貌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的三期大规模围垦工程,这些工程在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海湾的自然生态格局。正是在一期、二期围垦工程形成的基础上,生态保护的意识开始觉醒。2011年,玉环漩门湾湿地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经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在国家和省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的规划、保护和修复,这片曾经被工程深刻影响的区域焕发了新生: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极大恢复,生物多样性充分展现。2016年4月,它成功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它被列入国家重要保护湿地名录;2023年,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观鸟胜地”,完成了从围垦之地到国家级生态名片的华丽转身。
图 3 吕科长为团队成员介绍漩门湾发展历史
生态保护:筑牢“鸟类天堂”的基石
作为浙江省首个滨海型国家湿地公园,漩门湾总面积31.48平方公里,汇聚了4类6型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饶,记录植物475种、鸟类31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6种,鸟类种类占全省50%-60%,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这一成就源于公园科学精细的保护体系:一是科学分区管理,划定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等功能区,运用松木桩固岛、种植耐盐碱植物(如墨西哥落羽杉)修复生境;二是实施重大修复工程,依托中央资金修复水鸟栖息地3000余亩,维护河岸、疏浚航道、清淤固坝;三是强化科技法治支撑,与高校合作布设全方位监测网络,出台《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并联合执法打击偷捕偷钓;四是智慧应对灾害,在岛屿及主干道种植防风林减弱台风影响;五是深化科普宣教,通过大型宣教中心及常态化主题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促进共富:释放“湿意”惠泽乡邻的动能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惠民实效。公园创造“绿色岗位”,优先吸纳当地居民参与公园管理、绿化维护、景区服务等岗位,为周边民众提供了家门口的稳定就业。激活“美丽经济”,带动“芦花村民宿”等业态兴起,节假日为农户提供摊位销售文旦等特产,并将农用地用于助农增收。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国家4A级景区,依托科普馆、生态项目如观鸟、摄影等及“科普+旅游”模式吸引游客,对本地居民采取惠民免票政策。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环保意识并释放惠民潜力,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
图 4 漩门湾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
访谈中,吕科长也坦诚了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与适度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体验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考验着管理的智慧——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侵蚀生态根基,也要防止因噎废食制约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将继续围绕生态保护做文章,不断提升配套设施,优化景区服务,更好促进湿地发展!
图 5 吕科长为我们讲解公园的未来规划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蝶变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从人定胜天的围垦滩涂,到万物共荣的鸟类天堂;从单一的资源索取,到系统的生态修复与价值反哺,漩门湾实现了“滩涂涅槃”。而将丰厚的“湿意”转化为惠及乡邻的“共富新程”,则彰显了生态保护最普惠的民生价值。这片曾经的沧海桑田,如今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标杆,以其坚定的保护实践和惠民的共富探索,为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着不可或缺的“湿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