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聆听非遗故事,体验民俗风情 ——南昌职业大学“青衿知行队”走进白鹭乡

2025-07-07 08:45:1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25年7月2日,在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中,南昌职业大学的青衿知行在白鹭乡,开启了一场充满文化韵味的非遗探索之旅。从上午的非遗文化深度讲解,到下午与其他学校团队联合开展的非遗项目体验,一天的活动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了白鹭乡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午,阳光明媚,实践团队成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白鹭乡非遗文化展示厅。当地文化旅游大使王妍早已等候在此,热情地迎接同学们的到来。随着讲解的开始,白鹭乡的非遗文化画卷徐徐展开。

王主任首先介绍了抢打轿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抢打轿起源于当地古老的传说,最初是为了震慑后山的五虎,后来逐渐演变成一项深受村民喜爱的传统民俗。在活动现场,村民们腰间绑绳、打着赤膊,在呐喊声、加油声中奔跑、抢夺,过程紧张刺激,充满了欢乐的氛围。讲解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热闹的抢打轿现场,深刻感受到了这一民俗活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

接着,讲解重点聚焦到了东河戏这一闪耀在赣南地区的戏曲明珠。东河戏发源于江西省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又称 “东河大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同时邀请了东河戏的传承人谢老师,为同学们展示经典的戏曲片段。一曲唱罢,王主任提议邀请三名同学上台体验并学习,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参与。

(图为同学体验东河戏)

随后,讲解员介绍了打黄元的制作工艺以及烧瓦塔的寓意。黄元米果是白鹭乡的传统美食,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从挑选优质的糯米,到用黄元柴灰水浸泡,再经过蒸煮、舂捣、揉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当地百姓的智慧和心血。烧瓦塔同样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每到特定节日,村民们会堆砌起高高的瓦塔,点燃塔内的柴火,火焰在瓦缝中跳跃,映红了夜空。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感叹传统文化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图为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民俗文化)

下午,实践团队与来自其他学校的同学们汇聚一堂,共同参与到抢打轿和擂茶的体验活动中。在抢打轿体验现场,同学们分成小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先学背后故事再学着抬轿、抢夺。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大家都热情高涨,现场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太有趣了!以前只是在书上看到过类似的民俗活动,今天亲身参与,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魅力。” 一位同学兴奋地说道。

(图为大学生志愿者体验抢打轿)

擂茶体验区则弥漫着阵阵茶香。村民们耐心地向同学们传授擂茶的制作方法:将茶叶、花生、芝麻等原料放入擂钵中,用擂棍反复研磨,直至成为细腻的糊状,再加入适量的开水,一碗香气四溢的擂茶便制作完成。同学们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擂茶,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着一天的体验感受。茶香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现场氛围温馨而融洽。

(图为大学生志愿者体验擂茶)

(图为大家一起饮用擂茶)

此次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通过非遗文化讲解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暑期生活,更让他们认识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白鹭乡的非遗项目,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字∶胡慧君  占丽娜 图片∶冯盈盈  刘子璇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