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乡贤馆里的青春匠心:00 后大学生用技术钥匙打开乡村振兴民生之锁

2025-07-04 09:01:33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 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以产教融合实践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

【开篇:事件锚定国家战略坐标】

2025 年 7 月 1 日,九江市柴桑区城门街道乡贤馆内,一场兼具技术温度与文化厚度的实践正在上演。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荣耀工匠,电暖人心” 实践团的 8 名 00 后大学生,以螺丝刀、万用表为 “武器”,为村民修复 14 件老旧家电,维修成功率超 90%。这一幕,既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中 “青年技能人才下沉基层” 的生动注脚,也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在乡土中国的鲜活实践。

【主体:数据叙事与人文细节交织】

技术惠民:破解农村维修痛点的青年方案

“这台风扇跟了我们 12 年,本以为要扔了……” 城门村村民李大爷抚摸着修好的电风扇,布满老茧的手在电机外壳上停留许久。实践团成员王华凯拆解老式收音机时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 —— 用镊子精准取下老化电容,电烙铁在电路板上留下均匀焊点:“这类设备承载着村民的情感记忆,维修时要像对待文物一样精细。”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家电保有量超 6 亿台,但专业维修力量覆盖率不足 30%。实践团成员分工形成的 “登记 - 检测 - 维修 - 培训” 闭环服务,半天内为村民节约维修开支近千元,减少电子垃圾 14 件,相当于践行了 “双碳” 目标下 30 平方米绿地的环保效益。

文化传承:乡贤馆里的新旧工匠对话

活动选址的乡贤馆内,清代铜匠工具与现代万用表在同一场景相遇。乡贤馆负责人伍晓荣指着墙上 “巧匠济世” 的匾额感慨:“当年乡贤用传统手艺造福乡里,如今大学生用数字技术服务乡亲,这正是工匠精神的时代接力。” 实践团队长刘鑫在维修缝纫机时发现,电机碳刷磨损的故障诊断,竟与馆内陈列的民国工匠维修笔记中 “部件损耗规律” 不谋而合。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催生出独特的服务模式:每修好一件家电,学生们都会用图文手册记录故障代码(如 “F03 电容老化”),并向村民传授 “三查三禁” 保养口诀(查线路、查接地、查功率;禁潮湿、禁过载、禁自行拆卸)。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熊桂枝的 “维修日记” 已记录 23 种常见故障,成为乡村实用技术手册雏形。

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扎根乡土的实践课

“学生们经过 56 学时的故障诊断实训,人均完成 30 次电路板焊接考核。” 带队教师汪波展示的培训台账显示,实践团成员需通过 “理论笔试 + 实操盲测” 双重考核。这种 “课堂 - 实训室 - 乡贤馆” 三阶培养模式,正是该校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体系的缩影 —— 将家电维修与 1+X 证书制度衔接,让学生在服务中积累 “乡村电工” 职业素养。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数据印证了此类实践的必要性: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具备基础家电维修技能的不足 15%,而老年群体家电使用率年增 9.2%。“我们计划将服务升级为‘乡村电工人才孵化计划’,培养本土化技术力量。” 该校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在采访中透露。

【结尾:从个案实践到战略图景的升华】

当 75 岁的王奶奶踩着修好的缝纫机重新踩出 “嗒嗒” 声,这节奏恰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韵律。实践团接下来的 “用电安全云课堂” 和 “留守老人智能设备帮扶计划”,正将服务从 “硬件维修” 延伸至 “数字助老”。正如城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在活动总结中所说:“00 后大学生用‘技术微创新’激活‘民生大幸福’,这正是人才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范式。”

在乡贤馆 “经世致用” 的匾额下,实践团成员廖翔的感悟颇具代表性:“当课本上的欧姆定律变成老人手中转动的风扇,我们才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坐标永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江西职业技术大学 牛越 何婷)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