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兴趣,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于5月14日上午走进醴陵市实验小学,开展“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机器人”主题科普讲座。该校三至五年级以及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源小学的300余名科创社团师生现场聆听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演讲团带来的精彩分享。活动由该校党总支书记徐德鸿主持。
权威专家领衔 解码智能科技奥秘
作为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 魁研究员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30余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60余篇,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康复等领域,曾以“梅西与机器人点球大战”等经典案例,生动诠释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决策中的应用逻辑。
本次讲座,原 魁研究员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围绕什么是机器人、为什么要做机器人和机器人能够做什么等问题展开深入浅出的讲解。他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如工业生产、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让学子们对机器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学们了解到机器人不仅是科幻电影中的神奇角色,更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科创教育沃土 培育未来科技人才
醴陵市实验小学作为株洲市科技教育基地校、湖南省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实验基地,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构建了“学科融合+社团实践+竞赛孵化”的立体化科创育人体系。学校现有科创社团成员1000余人,近三年师生科技作品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及发表400余次。今年科技节期间,学生自主研发的“鱼鳃呼吸头盔”3D创意设计、“别踩白块”编程游戏等成果,在最近的株洲市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斩获1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佳绩,展现出扎实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讲座过程中,该校三至五年级科创社团的学子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与原 魁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他们围绕“机器人的动作是否会僵硬和死机”“机器人深潜水底时是否会挤压变形”“机器人是否具备情感”“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等热点问题与专家对话。原 魁研究员对学子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科普品牌联动 点燃科学梦想火种
作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2025年株洲醴陵行的重要一站,此次活动延续了该团队“科学播种·智慧传承”的使命。自1997年成立以来,演讲团足迹遍及除台湾省外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覆盖了95%以上的地级行政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举办讲座超4.4万余场,惠及面对面听众1556万人次,被誉为“中国科普第一天团”。其科普内容覆盖航天科技、人工智能、古生物学、生态保护等前沿领域,通过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的知识盛宴。
据校长蓝 秀介绍,学校将以本次讲座为契机,启动“创新少年培育工程”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开展STEM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项目体验、纸飞机竞距滞空打靶大赛、“穿越深空”科幻漫画及创意大赛和电动纸船大赛等,进一步深化“科普+实践”的育人模式。“我们希望通过科学家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不仅掌握科学知识,更能传承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她表示。
此次科普讲座,不仅是一场知识盛宴,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传承。当300余名少年与顶尖专家对话,当人工智能的种子播撒在该校的科创沃土上,科技强国的未来正悄然孕育。正如演讲团创始人钟琪所言:“科普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孩子眼中都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这场跨越年龄的科学对话,必将为醴陵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学子们点亮探索星辰大海的智慧之光。(通讯员 余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