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镇管理“事多人少”、环境秩序维护难,曾是困扰基层治理的痛点。今年以来,隆昌市以“四队联十二镇”帮扶机制为抓手,统筹县级执法力量下沉、多部门协同联动,推动12个镇(街)场镇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迈进,探索出场镇环境长效治理新路径。
县级力量下沉:
150余人队伍“一对一包联”破局
针对场镇“缺人力、缺经验”问题,隆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4支共150余人的市容队伍,以“每队对应3个场镇”模式开展定向帮扶。
“县级队伍不仅带来设备支持,更把城区‘门前五包’‘网格化巡查’等成熟经验带到基层。”隆昌市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专班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通过“传帮带”,场镇环境治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
三维治理体系:
“机械+人力+制度”靶向攻坚
在环境卫生治理中,隆昌市构建“机械作业提效、人力攻坚清零、制度闭环管理”三维体系。
调配16辆高压清洗车对主街干道、农贸市场实施“深度洁面”,科学配置286个分类垃圾桶,实现垃圾收运全链条闭环;组建80人专项攻坚队开展“死角清零行动”,累计清除背街小巷积存垃圾960处,整治“城市牛皮癣”非法张贴问题;建立“网格巡查+即时清理”机制,动态整改“门前五包”问题170处,确保环境问题“发现即处置”。
在市容秩序管理方面,推行“县级指导+镇级主责”执法联动模式,累计出动执法力量4130余人次,整治占道经营530起、拆除违法搭建22处、规范坐商归店经营1190家。同时创新“一街一策”停车管理,在重点区域施划655个规范停车位,联合交警纠正乱停车辆3750起,破解场镇“停车乱”难题。
镇街创新实践:
从“突击整治”到“长效管控”
在县级机制赋能下,各镇街主动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
界市镇推出“双轨保洁制”,聘用43名专职清扫员,实行夏冬差异化作业时长,夜间保洁延长至最后一班高铁停运,实现“保洁服务与民生需求同步”。
石碾镇、响石镇、黄家镇、龙市镇等镇街创新推行“领导包街制”,由分管领导牵头实施街区分片包干,组织执法人员和保洁人员开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通过“日巡查+专项治理”机制精准整治占道经营、乱堆乱放、垃圾清扫不及时等顽疾,实现场镇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双凤镇试点“五员定岗制”,由5名正式执法人员牵头组建管理队伍,实行市容问题“全天候巡查、无死角处置”,推动治理效能从“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
为避免治理“一阵风”,隆昌市建立“领导挂帅+干部善治”责任体系,各镇街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执法人员一线落实,形成“县级统筹、镇级主责、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
“我们将深化‘四队联十二镇’机制,推动场镇管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城乡环境更宜居、群众生活更美好。”隆昌市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专班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化治理”,隆昌市通过县级力量下沉与基层创新的双向发力,不仅破解了场镇治理的人力瓶颈,更以制度创新激活了长效管理的“神经末梢”。这种“上下联动、标本兼治”的模式,为县域城乡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来源:i 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