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食品安全工作基础、食品风险管控水平、治理能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群众满意度获得感等新提升,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全链条全过程管理体制机制,屏山县实施“四完善六提升”,提升全县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着力完善严实责任长效机制。严实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食品安全责任清单,运用“三书一函”压实责任,持续深化乡镇食安办和村社区工作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夯实食品安全基层基础。严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制定个性化风险管控清单,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食品安全,推动落实行业部门食品安全责任。严实监管部门责任,综合运用监督抽检、监督检查、飞行检查、体系检查等手段,提升问题发现率、立案查处率、整改闭环率。
着力完善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完善全程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涵盖种植养殖、生产经营、贮存运输、寄递配送、线上线下等环节全链条监管机制。通过日常巡查、风险监测、检验检测、投诉举报、监督检查、舆情监测等渠道及时发现苗头性、潜在性风险,实现常态化排查、联动式研判、精准化预警、实时化交办、销号式处置,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完善专项整治机制,针对行业共性隐蔽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项整治。
着力完善监管执法长效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使用禁限用药物、私屠滥宰和屠宰病死畜禽、“两超一非”、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行“简案快办”“大案严办”,强化行刑衔接,落实“处罚到人”“从业限制”,严格责任追究,健全问题线索“双移送双通报”机制。
着力完善社会共治长效机制。通过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六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制止餐饮浪费宣传,社会共治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项长效机制务实管用。发挥行业协会监督、协调和引导作用,完善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聚焦学校食堂等集体用餐领域,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全覆盖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强化社会监督,加强“两代表两员”等社会监督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坚持严管源头,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聚焦重点风险品种,完善投入品定点经营、实名购买、使用记录机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不断健全生猪定点屠宰、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坚持全程追溯,完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肉类产品检疫出证查验制度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衔接制度,防范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坚持检管结合,完善检测体系,有效提升快检疑似阳性检出率和无害化处置率。
持续推进食品“三小”规范提升。狠抓建档、规范、集中、提升等关键环节,推动“三小”生产经营主体从“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促使小餐饮做到硬件配备、清洁卫生、信息公示到位,规范加工制作、清洗消毒、分区标识,强化原料控制、自查整改、风险防控。促使小作坊做到人员着装、生产环境、设施设备洁净,原辅材料来源、产品销售去向清晰,严禁“两超一非”。推动深化食品摊贩集中区管理。
持续推进餐饮重点领域质量安全提升。建立学校、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建筑工地、大型企业食堂等规范化全链条治理体系,健全部门协同管理制度,严把许可准入、进货查验、环境卫生、人员管理、加工操作、清洗消毒等关口。加强“互联网+明厨亮灶”动态管理,提升对后厨加工实时监控的覆盖面有效性。
持续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提升。常态化发布农村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多形式加强宣传引导。精准化治理农村地区生产经营假冒、“山寨”“三无”、劣质及过期食品等突出问题,曝光典型案例。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推动人员管理、信息报备、现场指导、问题整改等到位。
持续推进食品新领域新业态规范提升。深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治理,压实平台管理责任和入网经营者主体责任,健全从线下主体到线上入网到线上平台、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到配送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针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完善从业主体监管制度,推进部门协同治理。加强养老助餐监管,坚持宣传培训、责任约谈、监管执法等到位。建立食品运输协同监管机制,以散装液态食品运输为重点,加强交付、装卸、运输等全链条食品安全管理。
持续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培育地方支柱(特色)食品龙头企业,推动实施先进管理体系,发挥产业链主引擎作用和聚合辐射效应。立足支柱(特色)食品产业资源,加强规划布局,实施精准招商,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加快推动食品产业高端化,强化技术支撑,推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推进省级检验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开展赋能强企行动,引导企业提标准、重创新、强质量、树品牌,提高屏山绿色有机食品话语权和影响力。(廖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