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化县琅塘镇团结山村,一条蜿蜒3000米的水渠横贯木山、干田坳、石屋溪3个组。春耕时节,笔者看到这条承载着300余亩良田命脉的水利动脉正陷入"老年危机":丛生的荆棘掩盖了大部分渠道,坍塌的渠体裸露着青苔斑驳的条石,渠道内淤积的泥土上野藤疯长如绿色蛛网。
"水脉不通,秧苗就要晒成干草了!"干田坳组组长戴仁安望着渠底龟裂的泥块眉头紧锁。这位62岁的老党员曾在春耕时带领村民清理过局部渠段,但面对这条需要系统性疏浚的"长龙",零敲碎打显然力不从心。5月7日,随着插秧最后的时节快过,他振臂一呼,25位村民应声成军。
翌日破晓,山岚未散,一支特殊的队伍已在水渠源头集结。种粮大户刘让奎肩扛3把铁锹健步如飞,后勤先锋康乐意和康志兄弟的农用三轮满载物资隆隆作响,几位银发老者将草帽绳结系得一丝不苟,群工办书记刘松明和支书戴斌身先士卒,鼓舞着士气。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渠畔的树梢,金属与岩石的铿锵奏鸣骤然打破山间寂静。
清淤现场宛如一幅动态的疏浚长卷:戴仁安弓身穿过荆棘,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阴冷渠水中摸索堵塞物;刘让奎挥锹掘土的节奏精准如机械,每一铲都掀起棕褐色的泥浪;康乐意手持镰刀冲锋在前,刀锋过处,纠缠多年的刺藤应声而断,银镰翻飞宛若游龙。寂静的山间,套鞋陷入淤泥的吱呀声、铁器刮擦条石的锐响、此起彼伏的人声,交织成震撼人心的劳动交响。
历经7小时鏖战,胜果在汗水中诞生:37处"血栓"被清除,3段"骨折"渠体完成接续,2吨淤积物堆积在渠边。随着闸门开启,汩汩清流如银蛇游走,淌过光洁的渠床,层层涟漪中,倒映着25个沾满泥浆却灿烂的笑脸。
天擦黑时,渠水已经漫过第一块秧田。收工的人们扛着工具往回走,绿树满山间,那一抹抹沾满泥浆的红色,成了这个春天里最美的风景线。
供 稿 | 周 延 罗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