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即墨大地绘新篇:解码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图景

2025-07-25 08:14:4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引言:乡村振兴的即墨探索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青岛即墨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创新实践,成为观察中国县域乡村发展的鲜活样本。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桑梓共兴”实践团于2025年7月深入即墨,从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品牌农业、文化赋能、交通枢纽五个维度,探寻乡村振兴的“即墨模式”,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参考。

一、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红色根基”

蓝村街道党建中心作为实践首站,其创新构建的“1+4+5”农村党建体系,是即墨基层治理的核心引擎。“1个核心”以党组织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4项机制”通过组织联动、资源整合、人才培育、考核评价,实现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5大行动”涵盖阵地建设、民生服务、产业赋能、生态保护、文化振兴,形成全周期治理闭环。

在南村治理实践中,“党员联户+网格管理”机制将治理单元细化至每一户。党员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数据显示,2024年南村矛盾调解率达98%,政策落实效率提升40%,环境整治使村庄绿化覆盖率从35%增至52%,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超95%。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昔日“治理难点”蜕变为“民生亮点”,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治理基础。

二、产业融合:激活“共富引擎”的土地密码

蓝村粮仓的现代化仓储场景,见证了即墨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变革。青香水稻合作社以“集体企业+农户”为纽带,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技术推广、市场销售,形成“保底分红+效益提成”的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2000亩,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土地利用效率提升30%。规模化经营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良种使用率100%,机械化作业覆盖90%),更通过品牌化运作(“蓝村稻香”地理标志产品)拓宽市场,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这种“集体引领、农户参与、产业支撑”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分散格局,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以粮食产业为核心,即墨同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如大米精深加工、稻壳生物质能源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即墨农业产业化产值突破50亿元,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65%,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三、品牌农业:传统产业的“破圈”升级

桃源稻香黄桃种植园的连片桃林,是即墨特色农业品牌化的缩影。从品种选育到种植管理,园区坚持“绿色、有机、标准化”理念:引进“黄金蜜4号”等优质品种,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投放、有机肥替代化肥),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2024年,园区黄桃亩产达3000公斤,优质果率超80%,通过“合作社+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模式,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就业。

品牌化运营是传统农业“破圈”的关键。即墨以“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打造“桃源稻香”“即墨蓝莓”“白庙芋头”等特色品牌,通过举办“黄桃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提升品牌溢价。2024年,即墨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85%,线下订单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标准化种植与品牌化营销,使传统农业从“卖产品”转向“卖品牌”,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增长极”。

四、文化赋能:滋养乡村的“精神沃土”

南泉社区的文化活动室,是即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在这里,“墨香书社”“农技学堂”“乡贤讲堂”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村民在书法创作中涵养文化自信,在农技学习中提升生产技能,在乡贤故事中凝聚乡愁记忆。数据显示,2024年南泉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率达80%,村民人均阅读量从1.2本增至3.5本,文化阵地成为乡村治理的“软纽带”。

文化赋能不仅体现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更融入乡村治理的肌理。即墨以“村规民约+文化礼堂+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蓝村街道,“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规范村民行为,“最美家庭”“新乡贤”评选激发正能量,形成“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良好氛围。2024年,即墨乡村文化振兴案例入选“山东省基层文化创新典型”,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隐性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治理创新提供精神支撑。

五、交通枢纽:打开开放发展的“新窗口”

即墨国际陆港的裸眼3D演示,展现了“陆海联动、全域开放”的交通格局。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陆港整合铁路、公路、海运资源,构建“公铁海联运”物流体系,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开通国际货运班列12条,覆盖“中亚五国”“东盟十国”等区域。陆港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乡村产业的“出海桥梁”:即墨黄桃、蓝莓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直达东南亚市场,年出口额超5亿元;纺织、机械等产业借助陆港拓展海外订单,带动乡村就业岗位超2万个。

交通优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催生“枢纽经济”新形态。即墨以陆港为核心,规划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农产品保税仓”,推动“产业+物流+贸易”一体化发展。2024年,陆港周边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8%,“交通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开放动能。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即墨通过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乡村产业与全球市场的“无缝对接”,构建起“双循环”格局下的乡村发展新生态。

即墨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是核心,产业融合是基础,品牌塑造是路径,文化赋能是灵魂,交通开放是引擎。通过“五位一体”的协同推进,即墨实现了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有机统一。实践团调研发现,即墨模式的成功在于: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党建与治理、产业与文化、交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创新机制激活动能(土地流转、品牌运营、开放平台的制度创新),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基层治理到精神文化,始终聚焦群众获得感)。

未来,即墨将继续深化“党建+产业+文化+交通”的融合发展,在数字乡村建设、智慧农业升级、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探索新路径。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团的调研,不仅为即墨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视角”的观察,更通过总结经验、提炼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实践贡献“即墨智慧”。从即墨大地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政绩工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期的“运动式治理”,而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唯有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协同为路径,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邵冠程 徐鑫怡)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