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乡愁花茂:山乡巨变的十年诗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地明理宣讲团走进贵州遵义花茂村

2025-09-10 08:09:20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地明理宣讲团走进贵州遵义花茂村,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深刻巨变,讲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动人篇章。

漫步乡间小道:看见山乡巨变的“花繁叶茂”

宣讲团成员漫步在花茂村蜿蜒的“乡愁小道”上,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与层叠青山交相辉映。曾经“出门皆坡、抬头见山”的荒芜景象,早已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所取代。

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叫花茂,寓意“花繁叶茂”。从“荒茅田”到“花茂”的更迭,饱含着村民们对“花繁叶茂”的殷切期待,也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走进红色之家:倾听政策温度与百姓心声

宣讲团成员围坐在村民王治强家的农家小院前,讲述起当年总书记与村民促膝长谈的场景。那一年,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问发展,话家常,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家高兴地诉说党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过越开心。

探访文化工坊:见证文创融入乡村振兴产业链

在花茂村,“乡愁”不仅可见,更可触、可带走。

村民张胜迪返乡创业,创办了“花茂人家”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集展示、销售、体验、教学于一体,通过“老艺人带徒”的形式,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在馆内,五彩斑斓的压花画、香包与手工挂饰吸引了宣讲团成员驻足欣赏。精致的植物标本在匠人指间定格四季,把花茂的美丽乡愁转化为游客可携带的艺术品。花茂人家的匠人热情地向宣讲团成员讲解作品背后的工艺与故事。成员们了解到,文创产品的兴起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发展机遇。

不仅如此,村民母先才的家族制陶厂也经历了从濒临倒闭到焕发生机的转变。在村集体的鼓励与政策支持下,他将传统土窑改为电窑,创办陶艺体验馆,推动手工技艺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游客体验制陶乐趣,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母先才向宣讲团介绍,总书记曾在此考察时嘱托他“两件事”:一是要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二是要守住绿水青山。如今,陶艺馆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更在文旅融合中走出了产业化之路,成为花茂村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深入党群阵地:读懂十年蝶变背后的治理力量

在花茂村党群服务中心,宣讲团成员一边阅读墙上整齐陈列的荣誉奖牌和发展图谱,一边与当地群众深入交谈。从基础设施改善到产业多元发展,从生态宜居到文化自信,一条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稳步铺展。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宣讲团成员了解到,如今花茂村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收入显著提升,生活设施日臻完善,幸福感与日俱增。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开拓未来。村民们高兴地表示,如今他们住上了好房子,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十年来,花茂村的荣誉也接踵而至——中国红色旅游最美红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花茂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花繁叶茂》更在央视热播,真实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时代变迁。

只有真正走进群众中、深入乡村一线,才能切身体会到国家政策带来的真实温度。正如一位宣讲团成员所言:“乡村振兴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富足,更关乎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自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待。”

总结

十年磨一剑,一村写诗篇。从“荒茅田”到“花繁叶茂”,花茂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完成了一场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到文化的深刻蜕变。此次走进花茂,不只是一次调研与宣讲,更是一堂沉浸式的“思政大课”,激励青年学子将理想与担当写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熠熠生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地明理宣讲团)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