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三下乡赋能乡村振兴:天津城建大学学子的陕甘边区实践答卷

2025-09-09 14:21:5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2025 年 8 月中旬,天津城建大学国际工程学院 “陇原振兴·青春建功”乡村振兴促进团跨越 1500 公里,深入陕甘边区环县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7 天时间里,团队足迹遍布 5 个乡镇、6 个行政村及社区,走访 8 家企业合作社,累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以 “粮安筑基、推普连心、非遗寻脉、红忆铸魂、支教润心” 为抓手,将知识与服务送到乡村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粮安筑基:守护仓廪丰实梦

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促进团以 “技术助农、电商兴农” 双路径,为环县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增收保驾护航。

在山城乡山城堡村千只湖羊示范合作社,面对养殖技术人员方言表达与专业术语晦涩的双重困境,队员们化身 “技术翻译官”,扎根羊圈记录方言表述,结合专业知识编撰《湖羊养殖术语对照表》,将 “防疫流程”“饲料配比” 等专业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表达,让养殖户听得懂、用得上。老支书感慨:“有了这张表,技术员讲的门道终于不‘绕弯’了!”

在山联谷农产品加工厂,团队沉浸式学习荞麦粉、蜂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全流程后,开启 “三下乡助农直播”。镜头前,队员们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介绍产品产地、工艺与优势,一边解答网友 “荞麦粉的食用方法”“蜂蜜纯度” 等问题,一边向村民演示直播话术与运营技巧。直播间既是 “农货展销台”,也是 “电商培训课”,单场直播吸引千余名网友观看,直接带动农产品咨询量增长 30%,为合作社拓宽了销售渠道,用青春力量守护 “仓廪实、百姓安” 的民生梦。

推普连心:传递通用语言情

“语言通,则民心通”,促进团以 “场景化、接地气” 的方式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 “桥梁”。

在洪德镇耿塬畔生态农庄,队员们与村民同吃同劳动,跟着学习酿醋、揉面等农耕技艺时,同步开展 “田间普通话课堂”:教村民用普通话表述 “播种”“施肥” 等农耕术语,讲解 “电商”“物流” 等新词汇的含义;休息间隙,大家齐唱《我爱你中国》,在歌声中练习发音,让普通话融入日常劳作。

在山联谷农产品加工厂、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团队发放 300 份普通话使用情况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276 份,精准掌握村民在 “技术学习”“对外沟通” 等场景的语言需求。针对问卷反映的 “外出务工语言障碍”“电商沟通不畅” 等问题,队员们整理出《日常普通话实用手册》,涵盖务工交流、产品介绍等常用内容,切实解决村民 “想说不会说” 的难题,让通用语言成为凝聚民心、促进发展的纽带。

非遗寻脉:延续匠心文脉魂

环县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的文化瑰宝。促进团以 “语言为媒、传承为任”,助力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团队首先走进环县皮影博物馆,系统学习皮影的历史渊源、雕刻技法与表演流程,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针对传承人方言表述不利于技艺传播的问题,队员们引导传承人用规范普通话梳理 “选皮、刻制、染色” 等技艺要点,记录 “皮影戏的故事脚本”“传承中的老手艺” 等内容,形成《环县皮影技艺普通话实录》。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尝试皮影雕刻、染色,并参与小型皮影戏表演,用普通话向围观村民讲解 “皮影上的花纹寓意”“戏里的历史故事”。这种 “体验 + 讲解” 的模式,不仅让村民更深入了解本土非遗,也为皮影技艺的跨地域传播奠定了语言基础,让古老匠心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红忆铸魂:讲述薪火故事长

陕甘边区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促进团以普通话为载体,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山城堡战役纪念馆,队员们先是以标准普通话交流学习感悟,协助工作人员引导游客规范用语;随后主动承担 “临时讲解员” 职责,结合史料用生动的普通话讲述山城堡战役的背景、过程与历史意义。当一位老兵用方言补充战役细节时,队员即时将其转化为普通话复述,引发全场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在八珠革命纪念馆,团队开展 “红色故事分享会”,队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集体朗诵《七律・长征》。激昂的普通话朗诵感染了在场游客,大家纷纷加入其中。八旬老党员王大爷说:“这些娃娃讲得清楚、有感情,让我们这些老党员又想起了当年的岁月!” 通过语言的力量,红色记忆得以鲜活传递,革命薪火在青年与群众的互动中代代相传。

支教润心:播撒校园新知光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促进团走进环县光明路社区,开展 “童心推普 + 知识支教” 志愿服务,为乡村孩子播撒新知种子。

在社区活动室,20 余名小朋友围坐一堂,队员们开设 “国画与书法小课堂”,用普通话讲解握笔姿势、绘画技巧,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创作;随后通过 “普通话小精灵” 动画、趣味拼音卡片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最热闹的 “绕口令比赛” 环节,“四是四,十是十” 的稚嫩发音此起彼伏,队员们耐心纠正发音,为表现优秀的孩子颁发 “金话筒” 奖。

课后,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悄悄问队员:“老师,我普通话说得好吗?” 队员郭一宏动容道:“那一刻才明白,支教不只是教知识,更是用普通话为孩子打开看世界的窗户。” 除了语言教学,队员们还向孩子们分享城市见闻、大学故事,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让新知的光芒照亮乡村童年。

此次 “三下乡” 实践中,天津城建大学学子以多维度服务践行青年担当:从守护粮安的 “技术助手” 到传递温情的 “推普使者”,从挖掘非遗的 “文化学徒” 到讲述红忆的 “薪火传人”,再到播撒新知的 “支教老师”,他们用行动证明,“三下乡” 不是简单的走访,而是用青春力量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生动实践,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脚踏实地的服务中逐步变为现实。

(作者:郑义暄)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