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乎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场革命”。从博士后培养到职称评审,从继续教育到专家服务,这场覆盖博士后培养、职称评审、留学回国服务等六大领域的改革,直指长期困扰人才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犹如一场“及时雨”,精准浇灌着人才成长的“干涸之地”。
一、直击堵点,啃下人才管理“硬骨头”
(一)职称评审:从“论文至上”到“能力为王”
长期以来,职称评审中的“四唯”问题饱受诟病。医生为凑论文数量“炮制”水文,教师为评职称被迫“学术造假”,工程师因论文短板错失晋升机会,这些现象在改革中将成为历史。此次试点明确提出建立评审委员会质量评估机制,完善职称评价新标准,尤其在卫生、工程等领域取消论文硬性要求,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内蒙古等地已率先试水,普通工程人凭技术成果可直接评副高,基层教师任教15年可破格晋升。此外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的建立,让造假者“一处失信、终身受限”,彻底堵住了投机取巧的漏洞。
(二)继续教育:从“形式主义”到“精准滴灌”
过去,继续教育常沦为“挂机刷学分”的形式主义。医护人员为凑学分熬夜刷课,基层技术人员为盖章证明跑断腿,这样的场景将随着改革终结。试点提出探索“人工智能+继续教育”新范式,通过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供需链,让学习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二、创新破局: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一)管理服务,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
改革打破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让市场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人才管理。在博士后工作领域,试点探索与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拓宽资助渠道,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方面,通过建设见习基地、设立联络站,将“一站式”服务与市场化引才结合,让海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此外,“银龄人才”的创新使用——退休专家可返聘到企业传帮带,既发挥余热又增加收入,这种“银发经济”与人才资源的深度融合,堪称制度设计的典范。
(二)资源配置,从“平均主义”到“精准赋能”
改革聚焦“人岗相适”,让资源向真正需要的人才倾斜。在专家服务领域,通过动态调整基地、举办创新大讲堂,让院士、教授定期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综合服务方面,试点支持人才低成本创新创业,允许“带编创业”3年,失败后可重返原单位,这种“兜底式”保障解除了人才干事的后顾之忧。更具突破性的是职业资格国际认可机制的探索,上海已认可111项境外职业资格,外籍工程师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为国际人才畅通“绿色通道”。
三、未来展望:构建人才生态“新范式”
这场改革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以用为本”的人才生态。通过24项试点任务,激发出三个显著趋势:
一是评价标准更务实。从“看学历”到“看能力”,从“重数量”到“重质量”,改革让真正有本事的人脱颖而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登全因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职称“三级跳”,正是这种评价导向的生动案例。
二是服务模式更智能。依托数字化平台,职称申报、社保转移、创业补贴等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武汉打造的“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让人才“最多跑一次”,这种“数据跑路”替代“人才跑腿”的变革,正在重塑人才服务体验。
三是发展空间更开放。打破户籍、身份、学历等限制,让人才在流动中创造更大价值。深圳试点职称“以考代评”缩短晋升周期,成都建立专家服务动态机制,这些创新举措正在打通人才成长的“任督二脉”。
从“管理”到“服务”,从“限制”到“赋能”,这场改革传递出鲜明的信号:人才不是“被管的对象”,而是“创新的主体”。当职称评审不再“唯论文”,当继续教育不再“走过场”,当人才流动不再“肠梗阻”,我们才能真正激活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这场始于2025年盛夏的改革试点,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播下人才的种子。(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