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益
明末清初,山河破碎之际,一代大儒方以智辗转流亡至湘西南的洞口县,在此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他以布衣之身、赤子之心,在战火纷飞中坚守文化根脉,将学术理想融入洞口山水,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其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火种的播撒者
方以智在洞口三载,以读书岩为据点,将学术传承视为使命。他不仅注书论道,更突破传统儒学的桎梏,开设《物理小识》课程,向乡野孩童传授自然哲学。其"宙轮于宇"的时空观、"合二而一"的辩证思想,竟能让拄锄野老、负薪樵夫有所顿悟,足见其化艰深为平易的教化智慧。这种"草根学术"的实践,使得雪峰山深处萌发理性之光,为后世蔡锷等湘西南英才的成长埋下文化基因。
二、地域文脉的建构者
方以智以诗笔为洞口山水赋魂。他创作的《逍遥洞》《游洞口双壁岩》等诗篇,将双壁岩喻为"天门锁钥",称迴龙洲似"仙岛清溪",使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意象。其"石壁未经人一语,名山留得月千年"之句,既道出山川亘古的哲思,又暗含文化传承的寄托。更通过青钱柳树劝业、岩畔讲学等传说故事的流传,将儒家"耕读传家"的理念深植乡里,形成地域集体记忆。
三、精神气度的塑造者
在"瘴雨蛮烟"的生存困境中,方以智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他于文庙祭孔、平溪放歌等行为,实为文化仪式般的宣言——即便"举火荒村鬼作邻",仍坚持"朔望拂尘"的学术尊严;面对山河易主,他以"痛哭黍离"的悲怆,将家国情怀融入山水咏叹。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气度,与雪峰山的巍峨坚韧相呼应,孕育出洞口人特有的文化品格。
四、历史记忆的铭刻者
方以智的洞口行迹,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他笔下的税门前古驿道、迴龙洲沙渚、双壁岩深潭,既是地理坐标,更是历史见证。其诗文中记录的湘黔古道、军事要塞等历史信息,为研究明清之际的商旅往来、军事布防提供了珍贵文本。而"读书岩""文昌塔"等文化地标的命名与传说,则让方以智的学术精神获得物质载体,持续滋养后世。
三百余年过去,洞口山水间仍流传着青衫文士的传说。方以智以文化流亡者的身份,在边地完成了一次文明的重构——他将江南儒学的精微,与湘西南的雄奇山水相熔铸,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生态。这种在乱世中坚守文明火种、在草野间播撒文化星火的精神,恰是"宝古佬"文化中坚韧不拔、崇文重教特质的生动诠释。今日洞口的人文气象,仍可视为方以智文化贡献的悠长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