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袁通杰 邵阳日报记者 曾彥菲 兰绍华 通讯员 罗军
图为魅力杨林镇一角。滕治中摄
7月28日,记者采访湖南省洞口县杨林镇坝上村党支部书记李少立,他指着该村集中连片的“杨林小籽花生”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小籽花生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是该镇党委政府把“杨林小籽花生”作为特色产业加大发展力度的结果。是的,自该县“提质增效年”活动号角吹响,杨林镇便凝聚起全镇上下齐心协力的磅礴力量,锚定产业建设、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勇前行,正用心用情书写着独属于杨林镇的华彩篇章。如今,只见该镇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前伸各个院落;新通车的黄杨公路宛如一条墨色的绸带,在金色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尽显灵动之美,给村民出行和创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垄垄整齐的田畦里,广袤的花生苗圃似一片绿色的地毯,尽管插进土里的果针已经发育成饱满的荚果,上面仍然绣满了精致的黄色小花,散发着清新的气息,阳光洒下,叶片上闪烁着点点光芒,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这一切,构建成一幅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美丽图画。
图为杨林整洁村庄与连片水稻相映成辉。滕治中摄
城乡焕新貌,宜居家园入画来
日前,记者在杨林镇坝上村看到,美丽的文化广场 ,搭建了戏台,傍晚锣鼓“咚咚”一响,村民就可一饱眼福,观看农村演艺团队自娱自乐自编自演的花鼓戏、京剧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村道旁,崭新的村自动清扫车、环卫车正在紧张有序的工作。
身为人大代表的李少立介绍,环境卫生农村应与城市同步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环境卫生治理。说到做到,该村率先开创环境卫生月评比制度,并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了公共区域,农户的门前屋后的卫生要求,并针对关键事项和细节做出统一规范。比如严格要求家禽牲畜非正常死亡后必须挖坑掩埋,禁止随意丢弃至荒地、小池塘和河流等区域。同时,建立健全奖罚机制,每月考评到户,按卫生检查结果,将全村农户分为清洁户、不清洁户,并通过张贴榜单,广播等方式公示结果,效果显著。为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环卫工作的热情,该村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支取不低于8000元的资金,用于购买各类打扫工具及生活用品,作为清洁户的物质奖励。村里还成立环卫所,倡导村民实行垃圾分类回收。该村筹资购买了一台20多万元的环卫车,不仅减轻了保洁员工作压力,还改善了村环境卫生,又扩大了业务范围,环卫所承包了杨林镇所有村的垃圾分类回收业务。如今,坝上村柴草不乱堆、垃圾全入桶、家畜不乱跑,门前栽花种草,绿植满坡,颜值高。
图为志愿者清理河面垃圾。滕治中摄
坝上村长满了诗和梦想,杨林镇开遍了环卫新花。创建美丽的人居环境,成了该镇村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6月27日清晨,该镇锁口村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息,村干部、党员带领着村民,手持扫帚、铁锹,清扫村道、疏通沟渠。“大家齐动手,道路干净了、沟渠通畅了、蚊虫都少了!”村民黄女士笑着说。
图为美丽乡村剪影。袁通杰摄
据了解,杨林镇以创新举措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将每周五定为“全民大扫除日”,还设立“卫生流动红旗”,同时,每个村里推出“积分换商品”制度,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做好垃圾分类就能积累积分,凭积分可在村内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凭借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该镇锁口村荣获县级和美乡村称号,杨林村和草塘村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坝上村更是成为2024 - 2025年度市级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筑起了一道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
图为应急饮水工程一角
杨林镇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以前一到旱季,连日常用水都得省着用,洗衣做饭都不方便。”塘下村村民李先生回忆道。为解决这一难题,杨林镇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多方奔走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与武冈市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对接。2024年6月,杨林镇峨峰、锁口、塘下三村应急水源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供水管网约30.6公里,惠及周边各缺水村落。今年年初已建设完成,彻底解决3个村5000多人季节性缺水问题。
此外,黄桥镇至杨林镇的黄杨公路白改黑路面大修工程已在5月主体竣工,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打通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添动能,乡村振兴活力足
“以前种花生靠经验,现在有湖南农大专家手把手教,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该镇坝上村的种植大户肖先生信心满满。今年,杨林镇小籽花生种植面积达2700余亩,较去年增加700亩,还建成5个500余亩的集中连片种植点。
为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杨林小籽花生”品牌。该镇正在坝上村着手建设“花生广场”。
图为杨林小籽花生种植技术培训会现场。
杨林镇党委、政府选定小籽花生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2024年大力发展杨林小籽花生,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产业发展新模式一路生花,产业科技示范效应明显,荣获“湖南省花生产业科技示范乡镇”。全镇共种植小籽花生2000余亩,每亩带动群众增收3000元,总产值近600万元,小籽花生成了宣传推介杨林的一张绿色名片。今年该镇以“提质增效年”活动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致力于擦亮特色产业品牌,持续狠抓杨林小籽花生普及配套高效、高质生产技术,大力推动花生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力争把“小花生”做成“大产业”,成就杨林小籽花生“大品牌”,全力打造好“湖南省花生产业科技示范乡镇”。
图为“杨林小籽花生”示范基地。韦丽红摄
为此,近年来,杨林镇围绕“土”“特”“产”三篇文章做足“杨林小仔花生”功夫。立足富硒酸性土壤这一独特优势,邀请专家精心指导,大力推广新技术,使花生亩产提升了30%;统一设计三色包装,提升产品形象,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渠道,产品远销邵阳、长沙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政府 + 科研 + 企业 + 农户”的紧密合作模式,培养了2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集中连片种植带。如今,全镇花生年产值达570万元,每亩带动村民增收3000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图为集中连片的“杨林小籽花生”。李少立摄
除了传统优势产业,杨林镇积极探索新赛道。今年从广东省科学院引进大棚灵芝种植技术,一期10亩灵芝投产,预计亩产1万斤,收益可达200万元。
治理开新局,共建共享暖民心
“喂,是7226060吗?我家门口垃圾桶满了,麻烦处理下。”近日,塘下村夏女士拨通“六零”服务热线。热线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半小时后垃圾清理完毕。今年以来,像这样高效解决群众诉求的案例已达40余起,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杨林镇切实发挥“三长制”优势 ,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近年来,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行片组邻“三长制”工作,把做实“片组邻”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的重要抓手,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不仅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促进了村民自治意识的提升,更有助于基层践行好、发挥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图为民情恳谈院落会现场。
首先选优配强,建强基层“桥头堡”。全方位选优配强“三长”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通过实地走访、民主推选、征求意见等方式对拟推荐人选开展资格审查,重点审查拟推荐人选在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全方位、多角度把好“入口关”。注重推选党员、志愿者、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确保把真正有能力、能干事的人推选为“三长”。通过县领导联镇,镇领导联村,片长联组长,组长联邻长,邻长联群众的“五联”工作制度,分级建立微信工作群,快速、精准传达上级政策、收集群众意见、互通邻里消息,做到线上线下及时联动。目前杨林镇片长共56名,组长共210名,邻长共669名,其中党员328名。其次,纾困解难,提升党群“凝聚力”。邻长们利用近邻优势,通过日常交谈、微信联系等方式,第一时间了解群众诉求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问题,村里能解决的村里解决,村里不能解决的,上报给联点班子成员,由镇党委集体研究,明确专人跟踪解决,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做到矛盾在一线化解,隐患在一线销号。同时,通过院落会、敲门行动等形式,积极宣传医疗保障、森林防火、防溺水、用火用电安全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和政策,让群众了解基层政策、理解基层工作。今年来已收集群众反映50余个,现场答复解决40余个,协调解决问题12个,排查化解涉及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20余起。第三,同心共治,激活群众“自治力”。自“三长制”工作开展以来,片长、组长、邻长积极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以点带面,通过“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绝大多数”积极参与。在环境整治中,“三长”带头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主动参加“周五大扫除”,带头清扫脏乱差区域,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让群众主动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来;在移风易俗中,“三长”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社会风尚,号召村民杜绝铺张浪费、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开展移风易俗承诺践诺行动,在“三长”带动下,群众严格落实移风易俗“三个3”,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截至5月,共对辖区63起红白事主动规劝。
“现在有问题找镇里特别方便,干部们也常来走访,心里特别踏实。”芭蕉村村民感慨道。在精细化解决问题的同时,杨林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点亮微心愿,党群圆梦行”活动,组建志愿服务队,发动村民代表入组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同时,依据每月民情分析会、每季度民情恳谈会,定期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依托“六零”服务热线及时处理,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图为无人机管护水稻。滕治中摄
如今的杨林镇,已然是乡村振兴浪潮中令人瞩目的样板。干净整洁的村道旁,花生苗随风轻舞;“全民大扫除日”的欢声笑语里,人居环境持续焕新;应急水源工程的通水,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缺水难题;“花生小镇” 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小籽花生远销四方;“六零” 热线高效运转,基层治理有温度更有速度。每一处场景,都是 “提质增效年” 活动结出的硕果,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