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绩效到求实效转变:干部首先必须走得出门
当前,有不少干部片面追求高绩效,搞数据,以“华丽数字”标榜业绩,以“虚假报告”粉饰功劳。很多情况下以任务完成速度快打造“空中楼阁”,传假数据、报虚业绩,片面看重领导夸奖和认可,背地里搞建设,动静声势夸大,呈现一派祥和之象,结果自欺欺人,欺上瞒下,最终自食恶果,拉低群众的期待,严重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可信度。一些干部为了追求好看的政绩,不惜搞数据造假、画大饼,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还可能让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做法,把工作的重心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肩负着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要想干好工作,就必须从严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诉求,把问题搞细搞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办好事。
要想重新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真心拥护,提振群众在心目当中的可信度和忠诚度。就必须从实出发,从严要求,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汇报数据紧贴基层实际,不再“闷声报数据”,多走基层搞调研,不以速度论成败,坚持每次从实效出发,不论任何情况,都以群众满意度作为唯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搭“空架子,”更不做“糊涂账”。让老百姓的声音真正传出来,传“真数据”,办“实在事”,做“踏实人。”
拎包出门,意味着干部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实地了解民情、掌握实情。这是干部有作为的前提,也是干部的基本功。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却将办公室当作“保险箱”,把下基层当作负担,害怕面对群众,害怕解决问题。这种心态导致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难以担当起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任。
只有走出办公室,干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此外,拎包出门还能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民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实地调研,干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却把调研当作走过场,甚至委托下属或他人代为调研,导致调研结果失真,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要提高干部的实地调研能力,首当其冲就是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工作要注重调研方法,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调研效率。要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转化为政策举措,推动工作落实。不能再有追求片面绩效的错误导向。干部过分关注成绩分数、考核指标等笼统的概念,忽视民生、社会福利、环保等实际问题。这种做法势必导致虚假繁荣,绝不可取。
从求绩效到求实效,是新时代干部作风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亲身取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干部才能真正了解民情、掌握实情,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然而,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从政信念和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提高工作执行力。同时,还需要各级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廉洁奉公。
总之,干部要从求绩效到求实效,首先必须走得出门。这是新时代干部应有的姿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作者: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