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所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为目标、多业态聚集的社区商圈,是城市商贸流通的“毛细血管”,蕴藏着城市消费的巨大潜力。截至2023年6月,全国已累计建设2057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4201万人。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愈发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衍生而出“养老服务圈”、“托育圈”、“医疗圈”、“健身圈”、“文化圈”、“阅读圈”等多种业态圈,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需求,还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文化、休闲、健身等特色提升服务,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载体。但多业态聚集形成的社区商圈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布局不够优化、资源不够集成、服务不够精准等问题,科学、集约、高效发展的“圈圈融合”模式还需进一步推广。
“多圈合一”,提高布局科学性。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涉及多目标、多系统、多主体,需要从规划层面加强统筹设计,围绕居民共性需求明确便民商业圈布局、规模、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避免不同主管部门“各自划圈”。上海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规划上,根据城镇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将生活圈分为“社区级商业中心”和“邻里商业设施”两个层级,将社区商业与居民交往、文化体验、社区服务等融合共生。
“一圈多能”,提高资源整合力。坚持共享思维、差异化思维、可持续思维和本地化思维,将社区管理、便民服务、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集成在同一地点,为居民提供更协同、高效、便捷的服务。济南市鼓励一店“多能”,引导连锁超市和便利店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新型便利服务”,打造购物、餐饮、休闲、网购、电子银行、洗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体。
“因圈施策”,提高服务精准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不同城市、城市不同区域社区居住人口的特征,有针对性的把居民需求清单转换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意清单,充分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在厦门,很多社区关注到“小修小补”的诉求,采取成立“一刻钟便民服务队”、建设“邻里会客厅”等形式,将“小修小补”为主的居民生活服务业嵌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使之成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今后,全面推进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势在必行,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围绕居民需求科学优化布局、整合集成资源、精准补齐短板,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步入科学、集约、高效发展的“圈圈融合”新阶段,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幸福圈”。(硚口区委编办 李云)